城市高密度地区的文物遗址保护策略——以南京明城墙中央门西段为例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快速变化的城乡环境,大量的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正遭受日益加重的多重威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矛盾重重。正是由于城市急剧扩张、建筑高度聚集给文化遗产带来的种种危害,文章欲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范条例的再解读,寻求相关理论上的策略,结合南京明城墙中央门西段的案例研究,提出在这个处于城市高密度、快速发展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灵活措施,以及本案例中的技术路线的介绍,针对该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限制与挑战,提出应当因地制宜地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期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打破“同心圆式”保护线的桎梏,设立遗产展示的窗口区等规划建议。
其他文献
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市的背景下,分析城市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状况,指出城市交通节能降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在,找出节能的重点和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影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提出节能降耗技术政策提供依据;基于北京的实际数据,定量测算了交通结构对系统能源消耗的影响,得出小汽车对系统能耗的边际效应较大的结论;研究我国现行的节能政策体系在城市交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目前,北京市有大量的小城镇正在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从已经编制和正在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来看,北京市在编制小城镇交通规划时存在道路分级标准不明确、交通规划所涵盖的内容及规划深度存在差异等问题,造成不同的编制单位所编制的交通规划在内容及深度上差异很大,给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查和审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小城镇的交通特点、小城镇交通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
本文以昆山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城市停车行为的特点,探讨了影响这些停车行为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提出规划的主要对策,用调控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来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城乡建设的基底,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从土地的自然禀赋和社会属性出发,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作为实施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用以指导城乡开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建模分析与空间分析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已经不断成熟,并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可取性。
针对建筑耗能的严峻形势,在小区建筑节能规划中引入高新遥感技术,有效缩小工作量,并配合实地验证,提供客观基础数据,确定主要影响因子,为节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本文结合秦皇岛市交通规划实例,对常规公交系统中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效用函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效用函数的贡献,并运用Logit 模型求得它们在不同出行距离中的分担率,最后对提高公交车分担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文根据中国传统院落的特点,结合现代院落的实践,提出“空中院落”的概念。“空中院落”是对中国传统院落的继承与延续,也是现代土地集约利用前提下城市住宅院落的新生。分析概括出现代城市住宅小区高层住宅“空中院落”的四种形式,并对“空中院落”的创新设计展开探索性的思考。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研究和探讨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区环境,使居住区成为当代人和后代人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基地。最终希望能为我国生态型居住区的建设做出有益的启示。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绿地应为多少为宜,本文以QuickBird(快鸟)0.61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数据为基础,利用ERDASIMAGE、Ecognition 等遥感处理、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休闲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人的心理及休闲需求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人的休闲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它跟许多元素是相关的,而这些元素在每一个特定的城市休闲空间中都处于一个共生的局面。现在城市休闲空间中具备的物质元素已经足够多了,但这些元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却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本文基于对城市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