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短暂缺血对骨折愈合促进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观察反复短暂缺血处理对骨折愈合促进作用的组织学变化 实验方法:128只wistar大鼠均采用重物坠击法制造右下肢闭合胫骨中段骨折模型.重物重量为650g,坠击高度为15cm.制模后,均采用1.0mm无菌克氏针从胫骨平台前缘插入胫骨髓腔,采用X线投射,证实克氏针位于髓腔内,并且固定骨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特点、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从2001.3~2016.1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95例.其中男399例,女296例;年龄:2~72岁,平均31.5岁;骨折按Robinson分类:Ⅰ型(锁骨内1/5段骨折)7例(ⅠB型);Ⅱ型(锁骨中3/5段骨折)577例,其中:ⅡA2(成角骨折、分离骨折)209例,ⅡB1型(简单或单个蝶形骨片骨折)107例,ⅡB
目的 比较钩状钢板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 年 6 月-2015 年 5 月我院收治并符合标准的25 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1例采用钩状钢板内固定作为观察组;14 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保留旋前圆肌的改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取保留旋前圆肌的改良掌侧Henry入路治疗桡骨中段骨折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1.7岁(17-66岁),有5例为车祸伤,3例为重物砸伤,3例为摔伤;其中9例为尺桡骨双骨折,2例为盖氏骨折;桡骨骨折手术方法均采用掌侧Henry入路,术中保留旋前圆肌,骨折复位后采用普通
目的 探讨总结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特点(发生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自1995年1月-2015年12月间发生的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期间共行脊柱开放性手术患者3964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6例.其中男 9 例, 女27例; 年龄16~76岁, 平均61.2岁.其中颈椎9例;胸椎2例;腰骶椎25例.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数、血沉、反应蛋白、血培养、伤口分泌物或组织培
婴幼儿在蚊虫叮咬,外伤、水痘、等情况下,常伴有感染发生,严重者发生四肢发生大面积软组织感染,大面积软软组织感染控制困难,很多常伴有灾难性后果,如坏死性筋膜炎,慢性骨髓炎,等。
目的 观察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病例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汉族22例,回族7例;年龄17-64岁,平均36岁。
[目的]:采用Mg-2Zn-0.5Nd镁合金植入大鼠体内的方法,检验Mg-2Zn-0.5Nd镁合金的体内生物相容性.探讨Mg-2Zn-0.5Nd镁合金作为骨科医用植入材料的可能性.[方法]:将60只 SD大鼠分A组、B组、C组三组,A组为Mg-2Zn-0.5Nd镁合金缝线组,B组为手术用丝线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将实验材料分别植入各组SD大鼠腿部肌肉内.
目的 尖足内翻畸形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后最常见的一种残留畸形,患儿极易出现步态异常及肢体残障。原因是小腿三头肌群痉挛,胫前肌群无力、跟腱挛缩、足内外侧肌力不平衡及足内侧肌腱和韧带的挛缩。因此,对残留尖足内翻畸形的进一步矫正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介绍:皮质旁软骨瘤发病率低,常见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病因不清。本病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生长缓慢,位于骨膜内或骨膜下,是一种良性软骨瘤,其特点为常侵犯骨皮质而不侵入骨髓腔,其表面覆盖一层纤维包膜,可形成骨性外壳,内含透明软骨。本病症状不明显,患者多因触及体表硬质包块而就诊。
目的:髋臼双柱骨折的特点是漂浮髋,即没有任何髋臼骨折块和主骨相连.既往手术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联合入路可以对前、后柱骨折块进行充分的暴露及固定,但无法直视方形区,并且创伤较大,术中有损伤股血管、股神经、坐骨神经的风险.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可以暴露方形区、真骨盆环、髂窝,可以对双柱骨折上述部位的骨折块进行充分的暴露及内固定.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