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持向量机对夹层的定量识别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正确识别夹层,可以了解夹层的分布,确定对精细描述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于夹层的识别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的方法:岩心信息识别夹层、夹层物性识别标准、测井信息识别夹层。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较容易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夹层,但由于取心井资料的限制,根据测井信息识别夹层较为普遍。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为天然气勘探热点层位,储集层主要为白云岩。对该套白云岩前人曾开展过不少工作,然而在涉及白云岩成因的诸多基础问题上还有较大争论。为查明该套白云岩形成条件(成岩环境、白云石化流体来源)、形成时间和孔隙成因,在野外、岩心、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Clumped isotope 以及激光原位U-Pb 定年分析。
会议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深入,剩余油研究工作由层间逐渐转向层内。明确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准确预测剩余油和实现层内挖潜的基础。以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对大庆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SⅢ4-7 砂层组(三角洲沉积)和PⅠ2 砂层组(辫状河沉积)小层进行井点层内剩余油主控因素研究。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PE-3 区块Oficina 组沉积相研究、油藏开发程度较低,从而制约该区块下一步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岩心描述和岩心薄片分析方法,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中-细砂岩、砂砾岩、泥岩等岩性,岩心中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河道滞留沉积,冲刷面等典型河流-三角洲构造,总结12 种岩相组合。
开阔海岸相滨岸砂坝复合体是海相沉积盆地主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一般的,砂坝储层具有“连通性好、高孔高渗”的特点,然而随着油气田评价开发的深入,发现该类型砂岩内部储层物性变化快、储层横向展布及变化规律预测难度大,导致油气成藏规律复杂。
奥利诺科重油带MPE-3 区块Oficina 组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其油藏埋藏浅,API>7,属于超重油藏。油藏量巨大但是油藏勘探开发程度低,主要由该地区沉积相研究程度较低、平面上砂体展布研究不透彻造成。
以Miall 的储层构型分析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对奥利诺科重油带MPE-3 区块Oficina 组进行储层构型研究,建立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单元层次划分方案及空间结构模式。结果 表明:研究区在可建立三角洲水上和水下沉积的1 级(层系组)到7 级(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构型单元划分方案,主要发育3-5 级构型单元,研究区发育3 种内部构型界面,即泥岩—泥质粉砂岩岩性转换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者认为形成点坝的基本要素是曲流带扩张,即弯曲顶点远离河道带轴横向迁移且河道曲率也逐渐增加。然而,很多现代曲流河也具有弯曲顶点向下游平移且弯曲半径和波长没有明显变化的特征。这种由于河曲向下游平移而形成的平移型点坝主要发育在具有限制环境的低可容空间条件下,其中河曲迁移受河谷形态或构造运动所形成负地貌的影响。
孤东油田是胜利油区的主力油田之一,馆上段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目前油田已全面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本次研究的孤东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强,注水注聚后储层特征更复杂,而岩相是控制储层水淹特征变化的重要单元。因此需精细研究该区的岩相类型及不同岩相的储层水淹变化规律,通过河流相控制的岩相特征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来揭示高水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近年来,国内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对良好地面露头区的不同类型砂体内部构成和三维形态研究,这对于准确认识深部储层内外形态和结构,制定可行油藏开采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前人对河流、三角洲等体系的构成单元进行过详细的划分和讨论,但对障壁坝砂体内部构成单元分析尚未见到典型的古代实例。
塔河油田T 区三叠纪地层埋藏深,砂岩大面积发育,三角洲砂体分布规律复杂,影响后期储层精细描述研究。在对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古地貌、沉积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评估物源供应和沉积搬运,通过量化沉积体系发育的三大主控因素,进行三角洲砂体沉积过程正演模拟,对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弄清影响层序发育和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