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用地建设整理研究--以韩城龙亭镇为例

来源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耕地保护的矛盾,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的同步城镇化被视为城镇化过程完成,而由于村庄人口的迁出,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如何科学合理整理村庄建设用地成为了城乡统筹发展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韩城市龙亭镇为例对村庄建设用地整理进行实践探索,基于对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建设用地在正常的城镇化方式下随村庄人口的减少和整合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的研究,在GIS平台上,使用“Delphi—AHP”因子评价法将规划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对镇域现有建设建设用地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从而为解决韩城市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建设用地整理提供时间空间以及定量的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出于对震后原地重建的城市空间重构整个过程与内部机制的关注,通过对唐山地震、神户地震和汶川地震等灾后重建案例的梳理分析,发现地震在城市空间演变中具有动因与诱因的双重属性,地震风险的空间分布较强地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地震事件的发生则引起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进入具有时效性的爆发阶段,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技术手段和各种要素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历史地段保护及更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安全问题关系到历史街区自身和其中居民的生死存亡,本文分析了历史地段安全问题,着重探讨历史街区安全问题中的消防问题,结合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原则,提出在保护历史街区完整风貌的前提下解决历史街区消防问题的规划对策,包括功能调整、街道整治、防火分隔、消防通道与交通组织、消防水源的保护与兴建五个策略。并将这些规划手段在扬州小秦淮地区城市谊计中进行初帝尝试,以解决消防问
在概述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基础上,阐明了市政管线切改的含义及规划意义,以天津站铁路枢纽为例,从规划任务、编制流程、规划成果三方面系统论述了城市市政管线切改的规划方法及具体内容。
本文对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的概念和涉及内容进行了阐述,对现阶段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了新形势下法律、法规对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的新要求,并提出现阶段编制城乡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规划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地区地形复杂,居民多年来一直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本规划通过对“三冲”地区的整治改造研究,力求最大程度上消除“三冲”地区地质安全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国城镇山地建设与改造作出有益的探索,规划在保证用地安全的基础上,坚持“平衡”的理念,包括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实用性与景观性的平衡,规划从分析现状入手,引入GIS空
本文拟通过调研及数据分析,并结合“十一五”时期建设的经验,同时按照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以及新时期新疆跨越式发展要求,对“十二五”时期新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需求提出思考,以期达到需求与建设的良好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灾重灾之国,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重大灾害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对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受“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和影响的甘肃省文县为例,结合文县土地资源紧张与自然灾害频发的特征,从绿地控制系统和避难疏散两方面入手,构建了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系统防灾环境及避难疏散体系,最大程度地防御或防止灾难的发生,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灾
采用响应系数作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测度模型,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63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过程与格局,并进而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支撑能力愈渐增强。但从时间序列的特征来看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大体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缓慢增长、飞速增长和稳定
针对农民忽视农地保护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要走“自上而下”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农业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路结合、四化并行”的道路;而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则应通过强化服务城市来获得转型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农地流转平台和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平台的“一个制度、两个平台”机制,以保障通过农业现代化来推动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
文章以总体规划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两类规划在编制主体、编制技术标准以及规划期限等层面的差异以及由此给两类规划实施造成的影响。结合当前规划实际工作,指出需要从法律、技术等层面强化两类的规划的衔接。最后,笔者简要介绍了南京在规划管理和实践过程中创新两类规划协调衔接的具体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