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9年全国观赏园艺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西北地区的设施园艺产业现状出发,分析汇总西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设施蔬菜、花卉、果树整体的产业现状、设施类型、栽培品种、生产布局、产品优势,对设施园艺产业进行SWOT分析,结合影响设施区域规划的各方面因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西北地区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域规划,主要是设施类型、区域设施优势作物和产业布局,并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探讨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区域资源,促进农业生产.
其他文献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不同锌水平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锌肥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草产量,以施锌500 mg/L(Zn2处理)效果最好,牧草产量比对照增加1077.73 kg/hm2,喷施锌肥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磷和锌的含量,降低了钙和硒的含量,但未显著影响铜和硼的含量;适量施锌能显著提高钼和锰含量,而过量则显著降低了铁和钴的含量.且紫花苜蓿锌含量和吸收量与施锌量呈
为了解海南农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为热带地区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对海南五市(县)的农田土壤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测定,同时收集了部分相关的肥效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海南土壤交换性钙的平均值为707.72mg/kg,一、二等级的占样本总数的42.13%;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的平均值为198.00mg/kg,一、二等级的占样本数的64.96 %;土壤有效硫的含量平均值84.39mg/kg,
本文通过对邓州市2006-2007年连续两年所分析的4700个土样有效硫(S)化验结果整理分析发现,邓州市目前30%耕地中有效态S含量对禾谷类作物而言是缺乏的,有近60%的耕地中有效态S含量对于种植十字花科、百合科、豆科等需S较多的作物来说,属于潜在缺S耕地;同时从施肥结构、种植结构变化详细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依据S在植物体内移动状况、硫肥性状等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于2006-2008年连续3年对东丰县全县465个耕层土壤样本的钙、镁、硫、铜、铁、锰、锌、硼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对我县耕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我县配肥站开展配微肥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新型铁叶面肥Fe(Ⅱ)-AA对稻米铁营养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叶面喷施Fe(Ⅱ)-AA对稻米Fe的生物强化效应最好,处理后的糙米Fe含量达25.2mg/kg,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20% ;FeSO4·7H2O和Fe(Ⅲ)-EDTA喷施处理的糙米中Fe营养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喷施Fe(Ⅱ)-AA的稻米Zn含量也显著提高了24.5%.同时,喷施Fe(Ⅱ)-AA后糙米蛋白
本文综述了作物籽粒Zn累积规律及影响作物籽粒Zn累积的几个因素例如施肥水平、基因型、养分状况和环境条件.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指出今后研究方向的重点.
本文从阐述作物微量营养具有需求少、浓度适宜范围窄的特点入手,并对微量元素肥料产品的市场定位、技术含量和应用的复杂性等与大化肥产品作对比.进而就国内外微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比较,提出我国产业发展展望.
钙作为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储藏期等方面的营养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钙营养功能的理论阐述,结合叶面施钙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的总结,分析了叶面施钙对作物产量、缺钙生理病害、果实品质和储藏性,以及抗逆性的影响,发现以糖醇螯合钙为主要成分的果蔬钙肥在各方面表现最突出.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芍药品种整理工作现代化、自动化的标志.本文介绍了基于Linux平台,以Mysql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应用PHP脚本语言面向网络的芍药品种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可以实现芍药品种信息、育种信息、相关科研资料的检索.应用本系统查询芍药品种,可为芍药育种工作者选配亲本提供很大便利.
本文通过史籍考证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牡丹栽培应用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主要结论包括:①湖南是我国江南地区牡丹栽培应用的重要地区之一,其牡丹栽培始于唐宋,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清代已进入繁盛时期,形成了观赏栽培与药用栽培两个不同的应用栽培体系;②古籍记载的湖南观赏牡丹品种是中原牡丹南移的结果,目前大部分品种均已佚亡,湘西北永顺等地现存的古牡丹,是湖南乃至江南地区牡丹育种与栽培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