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诊断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与IL-6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国际中医糖尿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398622409xie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湿热困脾证与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关系,并探讨肥胖与IL-6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各20例)和10例健康体检者IL-6水平,观察各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伴肥胖的湿热困脾组IL-6水平显著高于气阴两虚组(P<0.01). 结论:人体内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和(或)肥胖可能相互作用影响正常人的免疫功能状态,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在湿热困脾组尤为明显.IL-6水平升高可预示将来发生T2DM的可能性较大,可考虑作为新诊断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通过对糖尿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分析,提出脾不散精、胃火雍盛是糖尿病形成的关键.脾虚、胃实(热)为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病理机制.进而提出糖尿病治疗以扶脾抑胃为主,依据脾虚胃强矛盾之主次,兼顾病程之分期,或健脾或泻胃.前期、早期以健脾为主,泻胃为辅.中期以泻胃火为主辅以健脾,后期以脾胃兼顾,滋阴润燥。
消渴的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精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肥美为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临床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的病机学说很多,多数学者的共识是“阴虚燥热”,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某院消渴患者以脾虚湿盛证型居多。收集自2009年2月1日至2009年5月lO日在消渴病
近代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进一步认识使活血化瘀法在消渴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导师李真教授用此法治疗消渴病积累了丰富经验,注重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糖尿病系现代医学的病名,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典籍虽无糖尿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等临床特点,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本病大多是由于内热炽盛,阴伤津乏,肾阳虚衰,脾肾两虚,肝气郁结,血热、血瘀等所致。多年来笔者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分别采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法,滋阴增液、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补肾法,健脾益肾法,舒肝解郁法,滋阴生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范围.诸多文献记载,不外阴虚和燥热两个方面,并且互为因果,如久延病情不愈,往往由阴虚发展为气虚、阳虚。笔者临床治疗糖尿病中体会到初期多为阴虚燥热,每以甘寒滋阴而得以明显效果.如气阴两虚,三消并现兼阳虚血热。证见手足以及周身均感燥热,牙龈时肿及有时出血,心烦易怒、口干渴、脉沉缓,此为热甚渴则亦甚。热郁于内不能发泄于外,故证状呈阴虚,而脉无阳亢者,热郁则沉,血虚则缓,切不
目的:评价生玉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生玉汤,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结果:经4个月治疗后,治疗组FFA和HbAlc均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生玉汤配合两药治疗糖尿病较单纯西药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降糖对药方汤剂内服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服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在服用二甲双胍基础上用降糖对药方加味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2组临床症状及FBG、PBG、HbA1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6.9%,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降糖对药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对比单一
目的:观察中医子午流注概念指导2型糖尿病CSII的治疗.方法:对空腹血糖大于13mmol/L的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分别行胰岛素多次注射及中医子午流注概念指导下的CSII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结果:达到治疗靶目标的平均日数,MSII组为9±4天,CSII组为3±1天,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CSII组治疗达标所需时日显著缩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子午流注概念指导下CSII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失常性疾患,其慢性病变,常波及全身各系统,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据统计,其患病率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症状为疲乏无力、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等。笔者在学习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选用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精、天花粉、葛根、泽泻、苡仁、麦冬,取名“黄芪降糖饮”治疗本病48例,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易多发中老年。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笔者近年来采用清热益气滋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2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