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与吉非替尼合用肝毒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第九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babaj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具有严重的剂量依赖的肝脏毒性。吉非替尼是临床推荐用于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肝脏毒性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肿瘤患者长期服用吉非替尼时,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是否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合药是临床未解决的问题之一。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毒性的核心机制是细胞谷胱甘肽耗竭。前期研究发现,吉非替尼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在体内外会加剧两者的肝毒性,通过促使肝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进一步降低,最终使细胞走向死亡。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吉非替尼合用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会议
研究目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a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是LRP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尿液漏出.膀胱颈功能缺失及术中损伤阴部神经和括约肌是LRP术后出现SUI可能的原因.尿道括约肌的损伤可能来自于对肌肉的直接损伤或是神
研究目的:肾周脂肪浸润是pT3a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预后不佳的预测因子.然而,肿瘤位于肾门是否与局限性T1bRCC的预后相关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肿瘤位于肾门与T1bRCC行肾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从2001年到2012年工128例T1b接受了肾癌根治术的RCC患者.根据肿瘤类型进行分类(肾门肿瘤VS.非肾门肿瘤,
对于肝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经过多学科团队讨论,采用全身化疗、介人化疗和肝转移灶消融毁损术等多种方法改善患者预后。其中部分患者,如果化疗后可能转化为潜在可切除,继而行手术切除,可以获得最大生存收益[1]。而对于因肝内病灶侵犯重要血管,转化治疗后,仍然不能采用手术完整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之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机会。湖北省肿瘤医院率先在国内利用纳米刀技术成功根治因侵犯肝内重要血管而导致手术
目的:确认西门子IONTRIS粒子放疗设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5例入组,31例男性,4例女性,中位年龄69岁;头颈肿瘤10例,肺癌4例原发性肝癌1例,腹膜后肉瘤1例,前列腺癌19例.照射剂量:碳离子2.74GyE-10GyE/次;质子2GyE-5.5GyE/次,1周照射5次.放疗前对每个放射野都进行水箱剂量验证.结果:每天放疗前设备检测:质子和碳离子束测量的绝对剂量偏差在±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引导下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尾部及复杂盆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以来我院22例骶尾部及复杂盆腔手术患者资料,按是否运用DSA引导下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该技术(球囊阻断组13例),一组未采用该技术(常规对照组9例).采集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中出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针对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用挽救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前期多次的化疗及放疗,部分患者难以动员到足够的干细胞而失去自体移植的机会,因此优化动员方案,采集足够多的干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rhTPO联合化疗+G-CSF动员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及安全性。
会议
目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Bevacizumab一定程度改善了晚期结直肠癌的预后,但疗效远低于预期。自噬作为肿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饥饿、低氧等不利条件下,促进了肿瘤的存活,同时在不少情况下也加速了肿瘤耐药。我们发现EGFR存在一个上游调控激酶PDK1,此激酶不但直接调控了EGFR,并且作用于自噬相关蛋白ATG9。我们推测PDK1通过上调ATG9促进了结肠癌在低氧、营养缺乏等不利条
目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复发治疗效果差,亟需研究其发生机制来寻找其靶向治疗策略提高其预后。通过筛选ALL早期复发最相关的miRNA,并对该miRNA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这为ALL早期复发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RNA测序技术分析3例未复发的ALL患儿初诊样本和3例早期复发的初诊样本的miRNAs表达情况;采用qRT-PCR在31例未复发的ALL患儿初诊样本和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