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生读书转向培养学生喜欢读书--打造培养学习动机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学本科生普通存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不足.严进宽出的政策、重名气轻能力的就业倾向,使学生既没有学习的压力,又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业引路人的缺失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革新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需要设置专业导师制,为大学生增添引路人;开设有挑战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通过能力提高提升自信;构建优势教学法,培养批判精神.惟有如此,才能不仅教学生读书,更让他们喜欢读书.
其他文献
在《法律适用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担保审批规定无疑构成无须冲突规范指引的直接适用法.从Emeraldian案可以看出,在《罗马公约》阶段,除非我国的对外担保审批要求构成合同准据法、满足《罗马公约》第3条第3款的条件或借助英国普通法上的特别公共政策规则,否则不被英国法院认可;在《罗马条例Ⅰ》阶段,英国正式确立了第三国直接适用法制度,从而使得中国直接适用法有了新的适用依据.但由于中国法规定未经审批的对
[提要]“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著名的政治口号,三者在内容上具有“三位一体”的性质,可见,平等与自由、博爱一样具有其复杂性.中国宪法平等条款的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于二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的特殊性;二是宪法中大量的“非平等”的立法.中国宪法平等条款的实施具有特殊性,其基本的实施形式为通过普通法的立法实施.平等条款的法律限制包括平等条款的“一般限制”,此外“不合理的差别”
西方法律平等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思想观点,也是人们对法律公平设计和运行的一种理想价值判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不同法律活动环节,真正彰显了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清末民初,西方法律平等理念传入中国,对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民国社会政治民主的新纪元.尤其是当时的知识精英对西方的平等理念进行了中国化的诠释,形成了中国的平等理论和学说,对当
本文以渡边洋三的代表作—《法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核心,侧重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是渡边洋三马克思主义法学所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概念;二是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值得注意的特点。
日本民法的近代化是在明治时期编篡旧民法、新民法(明治民法)过程中完成的.聘请法国人起草,过多模仿法国民法编篡的旧民法,在提交议会审议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围绕民法典实施问题引发了波及法学学者、政治家及明治政府等多层面的朝野上下的激烈的“法典论争”.结果导致了以法国法为主要蓝本的旧民法,未来得及实施就归于流产,日本的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民法夭折了.本文主要以日本明治时期旧民法编纂过程中发生的“法典论争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这对进一步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理工类院校在跨学科培养职业法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深入探索理工类院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包括:理工类院校培养法律人才情况分析、理工类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理工类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特色学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建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大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又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同时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财经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比较优势,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而且更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这就需要创新“法学+X”的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法学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既是法律职业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映射到法学教育目标上就是两个方向即法律思维的培养和司法技能的培训.为了更好的实现法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反思当前法学教育的问题,才能找到本科院校法学教学方法优化改革路径.
世界各国法学教育十分重视法律职业导向和法学实践能力培养,我国各地方院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殊途同归,在法学教育的目标与定位,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五邑大学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人才培养理念、机制、课程设计和考核四个方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法学本科多元化“渗透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