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田”即“寬田”說

来源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国"作爰田"和商鞅"制辕田"问题是历史上争议已久而广为人知的重大学术公案.根据青川木牍、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中的田制史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先秦亩制经历了从百步为亩扩大到二百四十步为亩的演变过程;再结合近年发现的上博简、清华简等战国文献,发现所谓"爰田"或"辕田"当即"宽田".相较于以百步为亩的传统亩制而言,"作爰(宽)田"或"制辕(宽)田"的核心是通过扩大亩制来刺激生产,是一场地制和税制联动的综合性的制度变革.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史学界近代以来发展出几种新的学问,即简帛学、敦煌学、徽学,以及黑城学等.这些学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帛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黑城文书、徽州文书,时代从战国秦汉直至明清.但是,虽然上述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中国却并没有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文书研究是随着出土或传世文书的不断发现而逐步扩大兴盛、却又各自为界的,所以,只有在这些文
北宋杨锷《水陆大斋灵迹记》、宗赜《水陆缘起》、南宋志磐《佛祖统纪》等关于水陆法会的文献皆记载唐高宗咸亨年间,都城长安法海寺英禅师曾设水陆之斋.对于水陆法会形成的历史时间、使用仪轨文献等问题,前人研究甚多,对英禅师是否施行水陆法会亦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法海寺英禅师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史官韦述所写的《两京新记》一书,为韦述亲耳听闻的长安街巷奇闻异事.本文尝试对唐宋以来英禅师故事的不同版本进行文本
一般认为,私盐市场的形成,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盐商和官员均有可能惟利是图“挺身而出”走私食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湖南南部归属两淮盐区的衡州等府,官盐几乎无法销售,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广东私盐.这自然决定于粤盐运输距离短,在当地价格明显低于淮盐.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1)两广盐区商人设置“熬锅”煎煮粤盐“化官为私”进入淮界;(2)两广盐区各级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支持广东盐商、强烈反对两淮盐区防御粤私
在晚近变局中,中国知识人试图把握文化传统中的恒定之义以济变.在晚清政、学两界皆有重要影响的张之洞秉承汉、宋诸儒的经学理念,揭橥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常道为“三纲五常”.然而,时局阽危,新潮鼓荡,此说不足以厌服人心.清社既屋,王国维在现实的剧变下,转而研经治史,从卜辞的史学考据入手,推原周公制作的情势与用心,阐发“亲亲、尊尊、贤贤、男女有别”的道德理性纲维,从而确立经学的新基础.但在现实世界中,固有的价值
清末的广东曾有"赌国"之名号,粤人郑观应、梁启超等人已多有论列.惩于鱼烂而亡的危机,辛亥年三月一日,经粤省官绅一致努力,终于实现禁赌.全省民众为此举行了大游行,欢庆禁赌成功.创深痛巨,不堪回首.然而,辛亥鼎革之后,广东政局杌陧难安,又走上了饮鸩止渴、开赌筹饷的覆辙,藉以弥补财政之不足.本文略述民初广东开赌弛禁有奖义会的始末过程,广东弛禁有奖义会(山铺票)赌博,从“焚毁纸币”到“赈灾”,再到“水灾善
宋末陈元靓编纂的日用类书《博闻录》,元明时期以《事林广记》为名盛行于世。《博闻录》早已亡佚,现藏日本爱知县丰川市穗久迩文库《五行大义》抄本,纸背录有12条《博闻录》佚文。这12条佚文大多图文并茂,其中9条能够在现存元代诸本及日本江户时代抄本《事林广记》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但大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另有3条佚文已不见于诸本《事林广记》。12条佚文与现存于其他文献中的《博闻录》佚文无一完全相同,并且佚文中还保留有元弘时期日本汉学家的研究心得,有的佚文和插图仅见于《五行大义》纸背,因此这些佚文的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2013年以来,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对福建省宁德地区包括周宁、寿宁、屏南、柘荣四个山区县,明代至民国初年的民间文书进行收集,对至今收集到的将近一万件文书进行整理与研究,在研究清代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现闽东山区土地流转存在着"田骨权"与"田面权"的流转有着契约书写规范,土地买卖存在多元分割等特点,新发现的文书对于重新审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清代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
历史文献数据库应具有数字化(digitalization)、数据化(datalization)、文本挖掘(text mining)三种不同形态,迄今多数中文历史文献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化功能,部分地实现数据化功能,而能够实现文本挖掘功能的则十分少见.数字化是将文献的物理形态转化为电子形态,数据化是将文献转化为可为电脑识别的文本(text),文字录入(digitized)与编制元数据(met ada t
在明清史研究中,族谱是最为庞大的史料群之一.不过,传统的明清史研究,族谱的利用并不广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时代由宗族主持编纂的族谱被认为是一种私籍,不仅编纂过程中存在着“隐恶扬善”的原则,同时很多族谱的文本也缺乏考证,可信度受到怀疑.不过,由于族谱数量庞大,以及包括古文书在内的其他有关民间社会史料的缺乏,在明清社会史研究中,族谱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将选取明代徽州府的《(祁门)王源谢氏孟
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本欲置苏轼之文为第一,却因避嫌而最终置之第二.以往的苏轼研究虽时常征引此一记载,却对此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失于粗疏,使得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名次成为民间乃至学界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认识.然而,对相关史料细加考察并结合制度详加分析后可以发现,欧阳修只是在省试中论的单科考试中将苏轼置于第二,而苏轼的省试最终名次其实并不靠前.殿试结果苏轼初列丙科,而后升为乙科,应是从第五甲升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