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教育对科举遗产开发的启示

来源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国家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公共博物馆日益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国内对艺术教育的内涵、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博物馆作为艺术教育平台如何运作等问题的认识还在深化中。科举文化饱含丰富的艺术教育元素,科举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教育价值,是公民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目前,科举遗产与博物馆的结合主要是以静态展示的传统形式为主,尚不能满足现代艺术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应该考虑引入艺术教育标准,以博物馆为载体,以艺术教育为手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传统"启发创新,通过"文物"理解科学与艺术,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公民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国子监是明代中央官学教育机构.明代选官,科举是主流,学校是为科举储备培养人才.而明代国子监作为教育最高学府,在官学教育体系以及官员培养选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太祖初创时期国子监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入监程序被破坏、监规制定与管理不严以及监生入仕制度混乱等问题,国子监在明中后期出现监生质量下降,入仕途径雍滞,官阶授职与个人能力远不如科举出身,逐渐丧失了人才培养与选拔于一体的功能.从根本上说
成化至万历初年是明代科举发展的成熟与鼎盛时期,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中式考生的类别除原来处于主体地位的廪生、增广生、监生和处于辅助地位的军生、儒士、流外官、卫军、军余、舍人、总旗、小旗、医士、医生外,又新增了许多新的考生类别,成为明代中式考生类别最多的时期,但自正德后其类别则又渐趋简化.学术界迄今尚未见对该论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本文试做探讨,以期对推动明代科举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明代会试分卷录取制的最初设想是将全国分为南北卷区,录取时于试卷外标注"南""北"二字,若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后考虑到四川等地举人不能"概以南省并校",乃分全国为南北中卷区,南、北各退5名给中卷,形成55∶35∶10的南、北、中卷区录取比例.通过对宣德至、正统间连续5科会试卷区录取人数与比例的测算知,南北卷调整为南北中卷当于宣德二年会试之前完成,并于此科付诸实施.就目前完成统计的16科会
明代河南乡试解元在举人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乡试解元共90名,确知89名;其解元分布较广,河南八府均有解元,显示明代河南科举文化氛围之浓.明代河南解元分布又不均衡,以开封府为中心,沿黄河流域南岸呈片状分布;汝宁府解元沿淮河流域T分布,呈南北纵横之态.解元人数分布不均衡,开封府解元34名,占总数的38%.怀庆府、卫辉府各占总数1%,相差悬殊.在明代不同时段,除开封府外,其余府解元分布多呈不平衡之态
明代的前七子,在弘治年间迅速崛起,又在正德年间迅速消沉.无论是崛起还是消沉,都与历史形成的南北人文差异、明代科场中的南北取士之争、科举考试的文风趋向以及政坛的人事布局等密切相关.盖前七子的兴衰,既是一个文学事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事件,在社会学视野下加以考察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明代是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沿明制,也是长期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选拔状元的重要条件就是状元的策试文章.状元的策试文章是古代应试策文中最优秀的一批策文,为研究明清科举制度,以及科举考试的各种文体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云南产生了261名进士.其中可考的少数民族进士有45名;产生了2766名举人,其中少数民族举人有507名.清代时期,由于学宫、书院、学校等教育的发达,取得了更大的成绩,有清一代云南共产生678名进士.其中少数民族进士有87人;举人共5591名,其中少数民族举人有584人.云南少数民族科举的发展与实施,改变了士林文凤,亦改变了云南学风,促进了云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与乾隆廿二年(1757),由於因应朝廷科举试诗政策,坊间出现大批指导应试所需的唐人试律选本.学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试律诗体式、科举试诗的原因探析及加考试律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相形之下,试律选本的选诗要点与发展演变,仍有不少研究空间.本文以李白、杜甫诗在清代试律诗选的选录情形为考察对象,藉以理解清代试律选本的历时性发展,并就清代唐人试律诗选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常熟翁心存、翁同龢父子的人生,同晚清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前半生在科举的道路上奋斗,是"被考"的经历,先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半生担任帝师,从事文教工作,管理国子监、同文馆,担任考官、读卷官等考差,都在考别人,门生弟子遍天下,选拔了很多真才实学的人才。翁心存四典乡试,三任学政,两度入值上书房;翁同龢一任陕甘学政,五次担任乡试的主副考官,二次担任会试的总裁和副总裁,四次殿试读卷官,担任无数次的其它
科举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富有魅力的专学。近十年来,经由会议、报纸、杂志、电视、博物馆等各种渠道,科举学研究逐渐广为人知,影响日大。然而,教学推广的渠道却相对被忽视。笔者自2007年起在厦门大学开设2学分的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科举与高考》,从十年的教学中深感科举学课程对于科举学推广颇有果效。大学生们在接触科举学课程之前,虽然通过中学语文或历史课程、戏曲、诗词、影视作品、历史遗迹等种种渠道对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