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细矿粉对机制砂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来源 :第五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lei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阐明磨细矿粉对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了磨细矿粉掺量、细度、种类等对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磨细矿粉有利于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发展,但其掺量和细度需控制在一定范围,掺量过高或细度过大均会降低混凝土工作性和后期强度.合理选择磨细矿粉细度、掺量和种类可制备出兼具优良工作性和超高抗压强度的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和扩展度可达270mm/690mm以上,90d抗压强度149.3MPa.
其他文献
本文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为基础,结合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的机理及特性,通过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等建立了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锯材热质传递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定解条件.模型中每个自变量及因变量都有独立的控制方程,利用控制容积法建立相应控制方程的差分格式,将耦合偏微分方程按步骤解耦,以便于利用Matlab编程求解时,达到每个自变量均可以独立求解的目的。
木材干燥过程中,介质循环速度是影响木材干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艺参数.在木材各含水率阶段,通过试验分析研究不同介质循环速度对木材干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循环速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显著,但其影响随木材含水率(MC)的降低而减弱.在低介质循环速度条件下,试样MC大于45%时,表现为木材的干燥速度和木材含水率偏差(△MC)随循环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样MC介于35%~45%之间时,正相
基于斐克定律扩散机理,把液相水的渗透等同于扩散,运用能量、质量控制方程构建树盘对流加热干燥过程一维热质迁移数学模型,并采用控制容积平衡法对其进行数值求解.结果显示:树盘对流加热干燥过程温度曲线与锯材对流加热干燥相似,分为前期升温,中期恒温与后期再次升温3个阶段;而含水率变化曲线略显不同,分为前期加速干燥,中后期减速干燥2个阶段.模型的验证与优化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讨。
为研究木材在热处理过程中表面颜色和化学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不同溶剂对松木木粉进行抽提和脱木素处理.处理后的木粉在120℃下加热24h后,进行色度指数测定,漫反射可见光谱(DRV),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ATR-FTIR)和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抽提木粉热处理后CIE*a*b*色度指数a*和b*值增加.与未抽提试样相比,抽提后木粉的a*值略有升高,b*则显著降低,
木材压缩的前提是在水热共同作用的前提下使木材软化.文章建立木材平板加热过程中的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模型,并采用逆推法得到黑杨(Populus nigra Linn)的导温系数.利用建立的理论公式计算出杨木板材在一定压板温度条件下中心层达到软化温度所需时间.在低含水率(3-5%)条件下采用一次加热软化成型技术对杨木板材进行低压缩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的温度值与实验测定值相一致,得到导温系数
选择4种常用的热带硬阔叶树木材进行常压与真空下的石蜡油干燥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窑干法相比,石蜡油常压干燥与石蜡油真空干燥都能大幅度的缩短木材干燥周期,木材干燥质量良好,尺寸稳定性获得提高。
本文对白桦木材在不同的湿环境下的尺寸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白桦小试件的含水率随湿环境的变化的时间较短,在正常的湿环境中1-2内就与周围的湿环境达到平衡,较大尺寸的家具拼板材在干燥的环境中解吸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样在潮湿的环境中吸湿较慢,要达到与周围的环境相平衡同样需要比小试件吸湿的时间长。
文章对回收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稀酸回收利用装置的特点及稀酸回收利用工艺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指标进行阐述。
以硅藻土作为钒催化剂载体生产的钒催化剂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或高于该产品标准,文章对硅藻土载体进行研究及处理,并分析了其在工业中的实践应用。
本文分析了山东衮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精脱硫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以钛基催化剂为加氢剂的流程和含高硫煤的流程,使脱硫的净化度由目前的0.1ppm,提高到0.01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