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健康建筑蓬勃发展背景下建筑物理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建筑物理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命中有超过80%的时间是在建筑内度过的,如何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营造舒适健康的使用环境是建筑行业的重要使命之一,本文从建筑物理基本知识、建筑空间营造及感知、建筑材料、环境检测及后评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绿色/健康建筑蓬勃发展背景下建筑物理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方法,可供建筑物理教学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热岛效应导致了城市内部难以忍受的高温.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师以及设计师而言,在对特定地块进行规划与设计时考虑室外热环境以及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使用WindPerfectDX软件分别在中观及微观层面上对风环境进行分析,基于空间分析的地表粗糙度,建立了一套模拟预测区域城市风廊道分布的评估方法.同时结合建筑自动布局技术,讨论了城市形态对于风廊道规划设计的影响,以及通过风环境
在城市尺度研究太阳能潜力需统计建筑表面可用于接收太阳辐射的屋面面积,由所在地气象条件和屋面面积和计算太阳辐射量,并结合光伏组件效率计算城市太阳能光伏潜力,其难点在于获得城市总体的屋面面积.本研究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中的U-Net网络,实现了在卫星图中大范围识别建筑屋面,实现了全市范围的太阳能潜力评估,经过计算,武汉市全市屋面的年光伏发电量可达到504.04GWh.
臭氧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研究发现,人在一天内有90%的时间位于室内,因此室内臭氧污染情况对于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在没有室内源的情况下,室内臭氧主要来自于室外环境.室外臭氧通过门窗通风或渗透进入室内后,会在建筑材料及人体表面沉降,从而使得室内浓度低于室外浓度.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测量了19所住宅中的臭氧室内外浓度比,发现在开窗情况下,平均室内外浓度比约为0.64;关窗情况下,平均室内外浓度比
本文呈现了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调研收集的部分数据,并对能耗数据进行了分项分析.文中提出了一种能耗拆分方法,以某实际建筑为例按照该方法对建筑空调、照明插座用电进行拆分,并将拆分数据与该项目的实际统计能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拆分方法有效可行,对未设置分项计量的公共建筑能耗分项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调研发现,受经济条件和电及天然气供给量的制约,鲁中地区绝大多数农户仍旧使用燃煤取暖,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生活热水的农户不超过15%,且其安装严重破坏了极富特色的乡村风貌.本文在对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合山东农宅建筑特色的围护结构改造和利用太阳能技术供电、供暖、供热水的技术做法.针对现有农居建设、使用和风貌特色情况,分为保留修缮、局部改造和整体翻建三种类型,对应围护结构内保温、外保温和结构自
居住建筑空调使用情况受建筑特征、使用者属性及家庭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当前鲜有不同类型居民空调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居住建筑空调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研和实测,分析了不同类型居民的夏季空调使用特征,并从建筑特征、家庭信息、居民性别及年龄特征等方面研究居住建筑空调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居住建筑空调使用节能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室外热环境是影响室内外舒适度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场地设计来获得适宜的室外热环境不仅能够使居民获得舒适的休憩空间、增添城市活力还能够降低室内能耗.因此,本文从城市形态、绿色植被以及凉爽路面的应用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的变化来反映城市形态、植被及路面配置的合理性,归纳整理了三个因素对不同情景下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各因素的影响强
蒸发冷却是一项利用水分蒸发吸热制冷的技术.为论证蒸发冷却技术在西安市的可行性,本文针对西安市夏季室外温湿度进行了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根据不同的室内温湿度设计标准探讨蒸发冷却技术可运行时长,并以西安地区代表性居住建筑为例,搭建蒸发冷却实验系统,可行性分析进行评估验证,结果表明:蒸发冷却系统在一定的室内温湿度设计标准下有78%以上的夏季可运行率,并且可以有效将室内温度降低到28℃,相对湿度维持在70%
近年来建筑立面设计呈现出参数化和肌理化的明显趋势,为了在这种设计方法中加入更多绿色低碳和舒适性方面的考虑,本文提出了一种将物理环境性能优化与表皮自动设计相整合的方法.研究以某办公楼立面设计为案例,根据视觉效果的初步创意设置特定的肌理生成规则,以表皮所围合空间的室内通风、采光及太阳辐射吸收作为多目标寻优对象,以多目标遗传算法作为驱动进行自动寻优设计.本文通过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雾霾、热岛、交通拥堵等城市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基于建筑微气候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生态系统、绿色建筑群聚效应、城市空间形态等角度,对影响城市环境物理微气候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某项目为例,提出了基于建筑微气候要素全过程影响分析的绿色生态城市环境物理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营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技术路线及相关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