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基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薄膜晶体管由于灵敏度高,速度快、工艺简单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放大器的特点,在生物传感领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相比传统的平面构型,纤维基晶体管有其独特的优势。
其他文献
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是自然界中形成的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而完美的纳米管状结构,其化学式为Al2Si2O5(OH)4·H2O,是一种无机硅铝酸盐矿物.依赖于产地和沉积条件,HNTs 管内径尺寸范围是10~30nm,外径尺寸为40~70 nm,而长度为0.2~1 μm.
合成染料常被广泛用于许多工业用品当中,每年生产的染料估计超过10,000 吨[1].通常,在染料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和残留的化合物,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些盐和残留物质必须被预先处理后才能符合排放标准.
会议
基于共价捕获小分子自组装体的研究基础,以及小分子胶束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现状,我们设计了一类基于交联小分子胶束的纳米载药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细胞以及动物体内的研究。该交联小分子胶束作为纳米载体具有以下显著性优点:高载药量,强稳定性,纯的单体分子以及简单的制备。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备受关注,但存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存在不稳定、药物过早释放、靶向性差、药物效率低、及副作用大等问题。聚碳酸酯具有生物兼容性好、可降解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材料。
血管化是皮肤、肌肉等带有血管组织修复过程中一个重要过程,通过损伤组织的血管化,从而给损伤组织提供营养等各类物质,加快损伤组织重建。由于静电纺丝纤维支架的微纳米结构和致密性,难于实现其血管化的立体构建。
在传统治疗中,药物经全身循环,不仅会使病变细胞产生耐药性,还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基因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化疗和基因治疗相结合则可以起到协同效应以提高疗效,所以发展可以同时载药与载基因的新型载体至关重要。
基因和药物共传输常用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克服耐药等。人们通常将药物和外源性的基因如siRNA,CRISRP/Cas9 等通过物理包裹、化学键合、静电复合等方法负载到药物载体上,从而构建共载体系。铂类(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氮芥类、环磷酰胺类等是常用的抗癌DNA 烷化剂。
二(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胺与邻硝基苄基氯甲酸酯通过共价键链接而成的桥联倍半硅氧烷单体,在催化剂碳酸钠水溶液中制备了一种经紫外光照射后表面电荷能发生变化的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纳米粒子.成功合成了粒径均一且分散性良好的纳米粒子,扫描电镜和粒径分布测量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的尺寸size 为303.1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315.
有机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的最低单重激发态-三重激发态能隙(ΔEST)较小,不断累积的三重态激子T1 可以在热活化的作用下反系间窜越形成单重态激子S1,单重态激子S1 辐射跃迁产生延迟荧光,理论最大IQE 为100%(25%荧光+75%延迟荧光)。
通过微结构设计优化静电纺丝过程,得到具有Janus 结构的聚合物纳米纤维。经电镜测试后证明单根纤维存在异质结构,两端分别为两种不同聚合物基质且中间有明显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