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及趋势变化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8 ~2008 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西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变化,发现:(1)山西省平均年降雹日数的地域分布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盆地、东部山区多于西部山区,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年冰雹日数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2 )一年当中,冰雹一般出现在4 ~10 月,3 月最早,11 月最晚。6 ~8 月,冰雹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5 月和9 月。 6 月平均降雹日数为10.12 ,位于一年各月平均降雹日数之最。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各时段的比例为:08 ~14 时占21%,14 ~20 时占76%,20 ~08 时占3%。(3 )1958 ~2008 年山西冰雹日数以 3.059/10a 的趋势减少;1978 ~2008 年31a 山西冰雹站次以27 站次/10a 的趋势减少;1978 ~1985 年,冰雹站次呈增多趋势,1985 ~2008 年山西冰雹站次整体呈减少趋势。冰雹最多年有170 站次,最少年为33 站次。(4 )冷涡型、小槽东移型、阶梯槽型、西北气流型是山西产生冰雹的主要环流形势;先到槽、冷切变、暖切变、人字形切变是山西冰雹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5 )导致山西冰雹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工消雹的作用。
其他文献
  针对单站历史气候资料,提出了一种集合法均一性检测思路:分别采用Potter 法、E-P 技术和SNHT 法3 种不同的客观检测方法,判断序列中存在的不连续点,检验中如果3 种方法中有2
会议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的ERA40 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21 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
会议
  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 个站1957 ~2008 年的暴雨观测资料、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 山西省水文站的部分暴雨监测资料,研究山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低空急流
会议
  利用1850-2008 年我国东部地区90 个测站的旱涝等级和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格点等资料,使用BP 典型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59 年旱涝等级与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的耦合相关关系
会议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作为全球变暖敏感区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显著的增温,持续
会议
  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背景下,观测资料显示自20 世纪中期以来南海表层水持续变暖,南海深水海盆SST 持续增暖了0.64 °C 。海气界面的通量交换解释了在净热通量变化很小
会议
高校校史馆是校史宣传、育人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史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阐述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建设过程,
在烟草行业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保证文件资料真实、完整的档案工作十分重要,因为档案工作承担着记载烟草历史、反映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为烟草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现
  以锡林郭勒盟15 个气象站点1981~2007 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 Martonne 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 年
会议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 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于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增暖之间关系更加直接,又同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为了研究能源消费与气温变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