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粤北的乳源县等南岭山区仍保留有中国李(Prunus salicina)的野生群落,说明粤北地区也是中国李的起源地之一。本课题组2009年曾用SRAP分子标记对广东部分李种质资源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但因所收集的种质数量较少(12份),以及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得结论与种质资源的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之后广泛收集到了34个资源,并于2017年对其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用SAMtools+GATK开发出一套SNP数据集,得到了127 193个SNP分子标记,为后续所得种质的遗传分析和完成广东各李品种的聚类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利用CAPS方法对广东省李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材料为信宜三华李、云开一号、灌村三华李、上罗三华李、早竹李、串珠李、莲麻三月李、从化三华李、猪血李、萘李、学佬李、乳源大黄李、乳源野李、硬枝李、红线李、白脆鸡麻李、华蜜大蜜李、岭溪李、瑶山李、翁源白脆等20个广东省栽培品种和特色类型,对照为国峰7号李、梅和桃。根据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的SNP标记,查询候选SNP位点所在的EST序列,共设计CAPS标记引物31对。通过提取种质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PCR产物后通过凝胶电泳对其进行酶切,利用NTSYS软件对酶切结果进行1/0统计,计算Jaccard相似指数矩阵,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聚类树状图,分析亲缘关系。CAPS分析结果显示,当相似系数小于0.36时,所有材料聚为1类,说明23份材料间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当相似系数为0.45时,23份材料聚为2大类:21份李种质聚为1类,而梅和桃另成1类,这似乎显示梅和桃遗传相似性会更高一些。当相似系数在0.74~0.84之间时,21份中国李种质被分成3类。第1类为信宜三华李、云开一号、灌村三华李、上罗三华李、早竹李、串珠李、莲麻三月李、从化三华李等8个种质材料,它们的特征果皮红色,大部分是三华李类种质,还有早竹李、串珠李和莲麻三月李等早李类型;第2类包括猪血李、萘李、学佬李、乳源大黄李、硬枝李和乳源野李等6个种质材料,它们多原产于粤东,与来源于辽宁的国峰7号聚在一类共7份种质材料,此类品种果实特征差异较大;第3类包括红线李、白脆鸡麻李、华蜜大蜜李、岭溪李、瑶山李和翁源白脆等6个种质材料,此类特征是成熟期在6下旬到7中旬,在广东属中晚熟品种,果实品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