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民族地区的赶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家是特别重要的人力资本,区域拥有的企业家数量具有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企业家空间分布的决定机制,认为决定企业(企业家)空间分布格局的力量是导致企业集聚的向心力和促进企业分散的离心力。向心力包括“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两种效应。离心力指“市场拥挤效应”或“本地竞争效应”,企业(企业家)的空间分布型式就是在离心力和向心力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呈现出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或分散。基于这一分析,讨论了民族地区企业家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匮乏极大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给出在民族地区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以上海、杭州、沈阳和济南为代表的国内先进城市,直面产业空心化与结构低质化并存、社会衰退化与生态过载化并存、更新紧迫话与财政失衡化并存等困难和挑战,通过明确定位、全局统筹,科学规划、超前实施,项目引领、聚合资源,优化环境、机制创新,彰显特色、塑造品格,成功实现了老城区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为大中城市老城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房价与失业率是社会与经济波动的主要振荡源,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而目前国内外对房价与失业率关联性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内房价与失业率的数据为研究依据,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房价与失业率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果显示:房价与失业率存在关联,房价的变动对失业率会产生显著影响,且房价对失业率的短期效用为负,期效应为正;失业率对房价的影响微弱。本文为维持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和具体形态,关系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格局基本形成。本论文在开展大珠三角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和
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中国公共资源治理中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长江三峡库区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退化问题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库区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问题的治理建议,并探讨了建立长江三峡库区渔业资源捕捞制度的可能性,即相对于政府的直接经营和管理,或者是彻底的界定产权市场理论,相关主体多方参与的自主治理
辽中南城市群是国内形成较早、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在城市群发育和成长过程中,资源、政策向大城市倾斜的导向作用使辽中南成为典型的大城市拉动型城市群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在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辽中南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人口演变趋势和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演变轨迹。研究表明:辽中南城市群已进入扩散型城市化阶段,大城市人口增长平缓,中小城市将成为城市化
首先运用激励相容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剖析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的兼容互动关系机理。然后对秦岭北麓的生态旅游大县——户县做实证分析,包括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皮尔森相关分析,结论是: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环境总指标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性,但环境保护相对较弱。原因在于生态旅游产业收益分享不均衡,农民和政府环保意识仍然欠缺,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合理等。相应的对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最优规模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估计出中国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的倒“U”型曲线以及产业结构、市场潜力、技术与知识等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从城市聚集收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与大城市相比,中国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由于特大城市均已达到最优规模水平,因此应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大城市人口的承载力;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尚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国城市化的一条优质高效道路。有关经验表明,建设园林生态城市,首先要修编和完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其富有个性和特色。同时,增强中心区域的经济势能,完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确保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还要挖掘特色产业潜力,整合区域经济优势,发展更多更好的差异性产品,使园林生态城市更富有特色和优势。
本文基于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1990-2011年人口及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式,计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以及区域内差异,然后,利用局部热点分析技术探测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化,并与长三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长三角省际边界,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的整体经济实力较低,竞争力不足,区域差异呈波浪型特征,其中区域间差异较区域内差异贡献大,且以东南部最为突出。虽然,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转移支付工具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影响;利用拉开档次法评估了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差距;使用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运用1995-2009年的经验数据验证对本文所构建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般转移支付能有效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其力度越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越高;税收返还对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具有逆向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