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双下腔静脉畸形并左下腔静脉受压综合征1例

来源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22岁,因"间隙性无痛性血尿2年",临床疑诊胡桃夹综合征行彩超检查.超声表现:内脏正位,于腹主动脉左右分别探及下腔静脉声像,右侧下腔静脉发育细小,内径约4mm;左侧下腔静脉较宽,内径7.1mm,双侧髂总静脉、左肾静脉汇入左下腔静脉,穿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夹角处后与右侧下腔静脉汇合为腔静脉主干,回流入右房.左下腔静脉穿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前扩张,最宽处内径14mm,穿过肠系膜上动脉处受压明显变细,内径4.3mm.超声诊断:考虑双下腔静脉畸形并左下腔静脉受压综合征.CTV检查:考虑双下腔静脉畸形,右下腔静脉远端纤细(可见与左下腔静脉有交通支);左下腔静脉受压综合征,双侧髂静脉汇入左下腔静脉,右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主干.
其他文献
目的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肝血管瘤患者及无肝脏疾病健康对照组肝动脉(HA)、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以探讨肝动脉血流量(Qh)与门静脉血流量(QP)、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Qs)之比(Qh/QP、Qh/Qs)与肝血管瘤的关系,得出其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会议
目的 肝硬化是由于多种慢性进行性肝疾病发展的结果,临床较为多见.本文对本院2000年月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超声诊断102例肝硬化声像图加以分析,以总结其超声图像特点.方法 102例均为该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男79例,女23例,年龄34-70岁,全部病例经肝穿刺组织活检或临床生化综合检查而确诊.采用美国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3.5MHz.患者检查前空腹12 h,按常规行腹部相关
目的 探讨Sonovue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与常规超声图像对比,观察良恶性病变检出率及恶性患者的时间-增强特性曲线特点。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肝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0例患者,背景肝均为正常肝脏,肝脏发现的病灶应用经腹超声、CT(包括增强)、MRI(包括增强)诊断为肝血管瘤,并与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其中17例患者术前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记录病灶的个数、位置、与肝表面的距离以及与周围主要管状系统的距离,术中应用术中超声记录病灶的个数、位置、与肝表面的距离以及周围主要管状系统的距离,并与术前各种影像学检
目的 通过观察肝细胞癌CT增强与超声造影影像,探讨二者强化模式的差异.方法 选择辽宁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1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13例,女2例,27-77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同时应用MSCT增强扫描和超声造影检查,两种检查间隔在10天以内.MSCT增强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16层MSCT机.
患者,女,45岁,无不适,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患者平素健康否认肝炎,结核接触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壁静脉无曲张,肝区无叩击痛,肝脾未及。血像、胸片及肝功均正常。超声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右叶下段可见大小为4×2cm的实质性肿物,边界清,周边未见声晕,内呈低回声,未见液化,可见钙化斑,血流信号丰富,可探及动脉血流。脾大小正常。
会议
目的 应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探讨正常人及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区域速度指数和相关影响因素;试图通过区域速度指数的变化为脂肪肝分度提供新的定量指标,并通过ROC曲线寻找脂肪肝分度的临界点。方法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把经传统超声确诊为均匀性脂肪肝患者146人定为脂肪肝组,根据超声的脂肪肝分度标准分成轻、中、重三组。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的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2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进一步对肝脏图像进行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结果与肝弹性值的相关性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患者女,42岁,于9月28日午餐食用菌类(蘑菇)及豆角于3h后,出现腰区疼痛,伴有持续恶心、呕吐、腹痛;血常规:WBC: 29.2×109/L、Gran: 21.7×109/L、RBC:2.21×109g/L、HGB: 88g/L、PLT: 123×109/L.肾功:尿素氮:8.39mm01/L、二氧化碳结合力:24.8mm ol/L、肌酐:95.80mm ol/L;离子回报:血钾:3.58mm
会议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BCL6B在HCC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分析其与热消融治疗后的复发、转移、生存等的关系,探讨其作为HCC诊断及热消融治疗预后评价的可能性;通过研究BCL6B的甲基化调控机制及功能,为表观遗传治疗在预防肝癌热消融术后复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