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病理学机制及其与社会认知的关系还不清楚。由于受到药物、病程等因素的影响,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非临床群体中也会出现与精神疾病症状相似的行为表现,被称为分裂型特质。在非临床群体中考察分裂型特质将有助于探讨精神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心理病理学机制。本研究通过行为和脑成像的方法探讨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关系及其内在神经机制。首先,1083名被试完成了测量共情、社会功能以及分裂型特质的问卷,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阴性分裂型特质组共情比对照组差,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而与对照组相比,阳性分裂型特质组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考察发现,阴性分裂型特质与共情和社会功能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阴性分裂型特质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受到认知共情成分的部分中介作用。基于这一结果,我们进一步收集了四个分裂型特质亚型共计76名被试的脑成像数据,通过分裂型特质亚型与对照组之间在白质体积、灰质体积、皮层厚度和白质纤维各向异性等方面的比较,发现阴性特质组表现出眶额皮层(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OFC)厚度的降低。偏相关分析发现,眶额皮层和脑岛两个脑区的灰质与共情量表得分有关。最后,脑功能成像研究采用一个漫画任务考察不同分裂型特质组之间在共情和心理理论条件下大脑活动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心理理论条件下,阴性特质组表现出脑岛(Insula)区域的激活减弱,而混合型特质组表现出前扣带皮层的激活增强。在共情条件下没有发现分裂型特质亚型与对照组之间的显著差别。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阴性分裂型特质表现出共情能力的缺损,同时也表现出共情相关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异常,主要体现在眶额皮层和脑岛等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