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都會教育的歷史背景:從爭平權到救成績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介绍美国都会教育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从中寻求对台湾都会教育研究的启示.美国历史的部分主要参考Kopetz,Lease与Warren-Kring (2005)的着作,从殖民期、工业时代、内战后、正义觉醒期,谈到教育危机期.本研究发现:作者们想显示是怎样的历史形塑着今日美国都会教育的样貌,尤其是黑人学习表现堪虑之现象.对这段四百年的教育史,三位学者回顾的重点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1950年代以前,主要说明了「争平权」的过程-使得全民都有一样的受教权,尤其是都会区的弱势学生-察人与黑人;对于近半世纪的历史,作者们则强调:美国教育的重点在「救成绩」,尤其要让都会的弱势生都能考出好成绩.最后本研究归纳出美国教育史的四大走向,这些走向影响着美国都会教育的面貌.一、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二、从宗教目的到经济目的,三、从群育德育到智育,四、从民间兴学到联邦主导.本研究也寻得六项启示,分别从都会教育的焦点、本质、任务、遗憾、检视指标、以及都会教师之压力等六面向,去思考对台湾都会教育研究之启示.
其他文献
孔子创立的伦理政治教育传统极赋中华文化特色,作为孔子文化的中心组成部分,以往却鲜有深入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了其"有教无类"的伦理政治教育方针;志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官德教育目标和启发教学的伦理政治教育诸原则,以求为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政官员政的政治伦理教育提供思考与借鉴.
本研究旨在探求朱熹女子教育思想之内涵.经由研究发现,朱熹女子教育思想,乃是承袭中国传统女教思想,并将北宋程颐等理学家所提出的主张加以整理.朱熹在对女性角色的预设上,乃是基于「男女有别」的预设提出其女子教育主张.在教育形式上,女子以在家庭受女师的教育为主;在教育目标上,根据其未来角色的不同可分为「贤女」、「贤妻」与「贤母」三项,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于学为「贤女」方面,朱熹认为女子的学习内容乃始于女德
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通过对陶行知的自我概念、社会互动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表明教育家的自我实现,普通教育者与教育家间的社会互动,是促使教育家教育实践的心理动力之一.正是在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过程中,促使教育家能不断努力实现自我,并通过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推动着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前进、扩展和深化.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影响深远,与中国的佛教从采取了正确的教化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概而言之,其主要的教化策略有二.一是对印度的原始佛教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二是对皇帝、士大夫、平民"因材施教".其中蕴涵的教育智慧,值得深思.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重心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了一大批同时经历过新旧教育制度的知识分子,鲁迅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他在诸多文字中对于科举的描述、引用和评论上.作者使用这些文字来对科举考试进行调侃和戏谑的表象背后实际隐藏着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可以在基于对整个科举考试制度的进行完整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准确把握.这种思考角度揭示出,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的文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朱峙三这两位乡村士子日记的解读,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停废和新式教育的推行两个层面,考察近代教育变革中他们心态变化的情况,进一步深化近代教育史的研究。
本文从中国历史研究的史料和专史的分类,结合传统与现代史学的视角,梳理和探索历史研究乃至教育历史研究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图景,进而提出史学及其教育史学的知识特征,即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强调关注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拓展,对于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而言,具有促进学科建设和推动前沿发展的双重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蔡元培“五四”辞职的影响与传统解释,并介绍了蔡元培先生对于辞职原因的三种不同的解释,论述了蔡元培离校后仍掌握学校大全的方法,最后概述了蔡元培先生对三维候选校长的不同的竞争策略。
本文深入探析了大学教育思想的成因、内涵与特色,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并指出这对于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不无启迪与借鉴意义.
基于教育史研究的自我经验,认为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着如同历史学家黄宗智所提出的"规范认识",而这种"规范认识"正是教育史研究深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反思教育史研究规范入手;强调教育史研究引入社会学思考的重要意义;并以商人、商会、女性与教育的关系研究,以及地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研究为例,总结自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借鉴社会学研究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