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VD聚合胺基功能薄膜的研究

来源 :第7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平板式电容耦合射频(RF,13.56MHz)等离子体源,以丙烯胺(allylamine)为聚合单体,氩气为辅助气体,沉积合胺基的功能薄膜。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对聚合物表面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团含量等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DSA100),对同一条件下聚合胺基薄膜的结构、成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论是:等离子体PEGVD方法能有效的聚合富含胺基的薄膜,且胺基的含量随功率增加而增大,一定范围内,功率越大,薄膜的化学结构与单体更相近,功能团密度越多,而且制备的薄膜的稳定性较好。
其他文献
无机硅酸锌涂层常用于大型金属结构件的重防腐保护,但由于该类涂料成膜后柔韧韧性、耐水性较差,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了很大限制。本文在无机硅酸锌涂料中添加聚合物成分,有效改善了涂膜的柔韧性和耐水性,大大拓展了该类涂料的应用空间。
以AZ31镁合金热喷涂铝涂层为研究对象,用自制的振动热扩散装置,进行一定温度热扩散或热扩散同时振动处理,研究了比较振动热扩散对镁合金热喷铝涂层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层表面截面形貌,对涂层界面进行能谱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不同工艺下涂层与镁基体界面处硬度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涂层与基体界面处扩散区域相组成,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得涂层极化曲线,通过盐水浸泡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艺处理
为提高SiCp/AZ91镁基复合材料的耐蚀性,本文采用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保护性涂层。通过与AZ91镁合金地对比,研究镁基复合材料地微弧氧化行为及其形貌特征,并采用电化学方法评价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处理过程中,SiC颗粒的存在影响基底材料表面阻挡层的形成,使复合材料的微弧氧化行为不同于基体合金。与镁合金相比,在恒电流模式下进行微化氧化的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电压随时间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出不同C含量的高析氢电催化活性的纳米晶Ni-Fe-C析氢电极,最低析氢过电位仅为69mV.采用XRD分析了电极表面相结构以及晶粒尺寸,并采用热处理方法促使晶粒长大,对其晶粒尺寸与析氢过电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粒尺寸是影响析氢过电位的主要因素,晶粒尺寸越小,析氢过电位越低。
利用自组装技术,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S)自组装薄膜表面组装纳米金颗粒,通过控制不同组装时间控制纳米金颗粒堆积密度,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形貌和成分表征;利用UMT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u/APS薄膜的摩擦系数较APS薄膜明显降低,同时薄膜耐磨寿命随着纳米金颗粒堆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以C2H2为碳源,Ar气为辅助气体,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载玻片上成功地制备了类金刚石(DLC)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光谱分析了所制备DLC薄膜的结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通过表面轮廓仪测量了薄膜的沉积速率;另外,实验中还利用摩擦磨损仪对薄膜的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DLC薄膜比较致密,均匀,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表面制备含铝类金刚石(Al-DLC)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纳米压痕仪和微摩擦磨损实验机等考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含铝类金刚石薄膜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小,应力较低,硬度较高;薄膜与Si3N4陶瓷球对摩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磨性能,耐磨寿命超过3×105次。
本文合成了3种胺基三嗪衍生物,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它们作为菜籽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性能,是一类性能优良的菜籽油添加剂。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钢球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添加剂与金属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由FeSO4、Fe2(SO4)3、FeS等无机硫化物和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复合边界润滑膜是其拥有优良摩擦学性能
利用纳米Cr颗粒与Ni共沉积的复合电镀方法制备了Ni-Cr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纳米Cr含量对复合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分析了Ni-Cr复合镀层的组织形貌与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r颗粒的加入,改变了镀层的显微结构,并且随着镀层中Cr复合量的增多,Ni晶粒的形核位置增加,形核数量增多,得到了结晶细密、平整的纳米复合镀层,显示了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随纳米Cr颗粒
采用多弧离子镀及低温离子渗硫相结合的复合镀渗工艺,在45#钢基体上反应制备了无机硫化物二硫化钼(MoS2)固体润滑薄膜。利用AFM及SEM分析了薄膜表面、截面的形貌,用XRD及AES研究了薄膜相结构及元素沿深度的分布,用划痕仪测定了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利用球盘磨损试验机考查了薄膜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MoS2薄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优异的固体润滑减摩性能。复合镀渗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