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侏罗统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与油气成藏浅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xua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中地区侏罗系自1954年开始勘探至今,先后经历了三次“会战”(1958-1959、1960-1961及1965-1967)和一次“上产”(1989-1998),但迄今未发现整装油田,其历史最高年产量也仅仅是1997年的21×104吨。究其原因,是储层问题!是盆地成岩演化史与源岩热史生烃史的不匹配问题!! 在川中,凉高山组(J2l)砂体属滨浅湖相,尽管砂层薄,但成分、结构成熟度高;下沙溪庙组(J2x)砂体属河流相,最厚可达20余米,且普遍含浊沸石胶结物,类似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6储层。而且,它们目前均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内。然而,800余个样品的物性分析表明:前者的孔隙度大多为1—3%,最高为6.89%,平均为1.75%,其渗透率大多为0.01—0.1×10-3μm2,在裂缝发育段较高,平均为0.5×10-3μm2,最高达6.66×10-3μm2;后者的孔隙度大多为2—5%,最高可达7.57%,单井平均孔隙度为1.38—5.7%,其渗透率一般为0.01—1.0×10-3μm2,单井平均渗透率为0.005—0.15×10-3μm2。研究结果表明,成熟度适中的大安寨段(J1dn)、凉高山组烃源岩,广布川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特别是源岩中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含量高达数千、甚至最高达7000ppm,说明其生油指标好、生烃强度大、油源极为充足。但是,根本问题是排烃不畅: ①生的多、排出的少,甚至根本排不出来而导致源岩饱含各生烃阶段的烃类一非烃、沥青质和低熟重质油、成熟油及轻质油;②即使靠油源断裂排驱出来而运聚成藏的,也仅仅是饱含在源岩中的相对较轻质组分—生油高峰期生成的部分成熟油和轻质油,而重质组分仍然难以排驱出来,从而造成源岩的非烃、沥青质含量高于原油的,而成熟度下限值却低于原油的普遍现象:③有裂缝,就有油气显示,无论是砂岩还是泥岩;无裂缝,就无油气显示,即使是夹于烃源层中的砂体。综合研究发现,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在早成岩期—中成岩A1期因上沙溪庙组(J2sh)、遂宁组(J3s)、蓬莱镇组(J3p)的超乎寻常的快速沉积和巨厚沉积建造所导致的强烈压实成岩作用,遂使其下下沙溪庙组、凉高山组和大安寨段岩层中的孔隙水被基本排干。这样,在大安寨段、凉高山组烃源岩进入低熟—成熟—生油高峰的漫长演化过程中,烃源岩脱羧基和在喜马拉雅期生油乃至初次、二次运移,都没有水这一最基本载体。同时,因强烈压实成岩作用而使砂岩的原生孔隙消失殆尽,以及壳式成岩作用在砂体的顶、底形成致密的非渗透层,此外地层产状又极为平缓,故有机酸和原油也难以运进砂体。因此,决定川中地区油气成藏、特别是富集高产区块形成的主控因素是油源断裂问题,以及油源断裂—裂缝—储集砂体三者的良好匹配问题,而非裂缝型储层还是孔隙型储层之争。因为,油源断裂!只有油源断裂!才有可能:①将烃源岩脱羧基所生成的有机酸运进砂体、产生溶蚀作用而形成次生孔隙型储层;②油源断裂自身导致烃源岩破碎而增大烃源岩排酸、排烃的表面积;③油源断裂断入砂体而使其破碎,增加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而形成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储层:④油源断裂作为“从源岩到(岩性、成岩)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输导层,使分散的油气得以运聚成藏,或再调整分配乃至富集而形成次生油藏。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也逐渐涉及各个方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也逐渐被人发现,并进行研究。意境美作为中国画的特色,随着中国时代变化而变化,是文人墨客
1 静重式扭矩机的结构原理静重式扭矩机的工作原理是恒定臂长的刚性杠杆上旋转中心的输出轴串接着被检扭矩仪和调平制动机构,在力臂巾心处有接近理想的支承,在该杠杆两端距中心
【正】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构成中国革命的完整内容。但长期以来,史学界论说中国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仅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隅,且论点较为空泛,具体论据
本文以2007年至2011年间进行重组的121家ST公司为样本进行市场绩效研究。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股权结构相关的因素如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第一大
会议
现有游标深度尺的功能单一,对测量基准面无法直接触碰的深度尺寸难以精确测量。在尺柄的头部设计出了两个尺脚,这样的游标深度尺便能解决上述问题。
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污水污泥产量逐年增加,污泥处置问题逐渐突出。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分析,讨论分析污泥处置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步骤,为天津市中心城区污泥处置找方法、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