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工引发雷电电流和近距离磁场特征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5-2010 年山东人工引发雷电实验(SHATLE)获取的数据,对通道底部电流和近距离磁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各种参量对近距离磁场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回击电流峰值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大值为 41.6 kA,最小值为4.4 kA,几何平均值为12.1 kA,算术平均值为14.3 kA;回击电流10-90%上升时间的几何平均值为 1.9 μs,算术平均值为2.0 μs,变化范围为0.4-8.4 μs,标准偏差为0.47 μs,10-90%上升时间的峰值分布在1-2 μs 之间;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值宽度分布在1-68 μs 之间,几何平均值为14.8 μs;回击在1 ms 内转移电荷量的几何平均值为0.86 C(算术平均值为1.1 C),变化范围为0.18-4.2 C。32 次回击磁场实测数据表明,60 m 处磁场的几何平均值为 52 μT,最小值为18 μT,最大值为148 μT;磁场10-90%上升时间分布在0.4-8.4 μs 之间,几何平均值为2.5 μs,与国外已有结果相比,本文结果覆盖了一个较宽的范围。另外,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各种参量对近距离磁场的影响,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回击速度、回击电流上升时间、回击电流峰值和距离。结果表明,随着回击速度的增大,磁场的幅值增大,磁场波形的半峰值宽度和上升时间减小。随着回击电流上升时间的增加,感应磁场对总磁场的贡献略有增加,但是对于更大的上升时间,这种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距离对感应磁场和辐射磁场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距离的增大,辐射场在总磁场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近距离处,感应磁场为主,远距离处(大于1000 m),辐射磁场为主。不同距离时,感应磁场和辐射磁场对总磁场贡献随时间的演变与回击速度不同时磁场不同分量对总磁场的贡献不同。感应磁场和辐射磁场对总磁场的贡献与回击电流的大小无关。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52-2013年常州观测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常州雷暴近62年的年代际、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小波变换对常州雷暴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14年的雷暴日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从年代际来看,总雷暴日数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1.5倍,年代际间差异显著.60年代之后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的.(2)从年际变化看,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5天,大多数雷暴高发年份集中在
雷暴是发生在大气中伴随有狂风、暴雨、冰雹和雷电等激烈的天气现象,雷电是其中最强烈的一种.雷电所带来的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会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豫西南地区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县市地区,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易有强对流天气产生,属于河南省雷暴的高发地区.研究豫西南地区雷暴时空特征及其潜势预报,有益于掌握当地的雷电活动规律,为地方政府防御雷电灾害提供有用的依据.本文首先
本文简单介绍了闪电定位的基本原理和象山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由于定位系统自身的原因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提出了电流强度、回击过程中闪击数、回击间隙时间间隔、相邻击地点的距离差等的筛选修正方法,处理后的闪电定位仪资料显示出各月雷暴日与人工记录资料、大气电场仪资料的相一致.然后对经过修正的象山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象山地区的地闪的各项时空特征,并简单分析相关原因.
采用系统收集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小流域地理地质环境、野外现场调查、分析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评价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全区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风险区划图和小流域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建立小流域降水量、山洪淹没水位与受淹农田面积、受灾村镇人口的量化数据关系图表等。建立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准确预测和评估山洪发生、发展及影响
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自2005 年开始实施,至2010 年,共成功触发负极性闪电22 次。本文分析了触发闪电中有实测电流结果的23 次ICC 脉冲和63 次M 分量,并对电流波形参数进行了统计。从电流波形上看,ICC 脉冲和M 分量均呈相对对称的V 型,且二者均发生在相对平稳的背景连续电流上。统计得到ICC 脉冲和M 分量电流峰值的分布范围均较大,分别为23-6700 A 和21.6-7000 A
利用SAFIR3000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 年7 月31 日发生于北京的两次飑线系统中的闪电活动特征,发现闪电都集中分布在强回波区域内,闪电辐射源呈现出双层或多层的结构分布。0731 飑线过程中,飑线内的闪电辐射源分布从上、下两层逐渐演变到3 层。飑线系统内发展阶段,下部的闪电辐射源中心位于4km 高度处,上部的辐射源中心位于11km 高度处,基本呈现出下部为负电荷区上部
从防雷装置的设计和施工上来讲,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与现代砖混、框架结构的建筑物相比,结构强度较为脆弱,在实施防雷工程施工要格外小心谨慎。中国古建筑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其结构特点主要是: 以木结构为骨架,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内省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亭、台、楼、阁,并不过于追求绝对的高度,而是在飞檐上做文章,其防雷施工难度也非常大。古建筑易受
数值模式是研究雷暴内起电和电荷结构的重要工具,本文将Takahashi (1978)和Saunders(1991)两种主流非感应起电机制加入最新版本的中尺度模式RAMS(Version6.0),建立了一个区域大气-电耦合中尺度雷暴云模式,据此对发生于北京的一次雷暴过程首次放电前的电荷结构和水成物粒子起电情况进行了较成功的模拟。结果表明, Takahashi(1978)和Saunders(1991)
利用具有总闪观测能力的SAFIR3000 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云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闪6-8 月的空间分布具有具有西弱东强的特点,即平原地区云闪密度高于山地地区。(2)云闪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云闪在北京西南区域闪电密度的等值线与西部的太行山山脉的轮廓(西南和东北走向)呈平行分布的趋势。(3)云闪的分时段日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和热力对流对与云闪的影响,云闪密度主峰值时段
利用京津冀地区的SAFIR闪电探测系统,结合北京市雷达资料,对2004 年6 月23 日下午16 时20 分至16 时32 分,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经度:115.8623,纬度:40.4811)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冰雹过程整体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地闪比例较低,云闪地闪比值保持在20 以上较一般雷暴高,且正地闪比例也较一般雷暴偏高。通过本次过程分析提出t1- t0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