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生长肽诱导骨修复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成功制备载有成骨生长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生物活性玻璃的骨修复支架材料,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网络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细胞粘附性能,在骨组织再生医学修复材料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血液接触材料植入人体后易导致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激活和聚集.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n)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Fgn处于天然构象时并不介导血小板的粘附,只有当Fgn吸附到材料表面后,构象发生变化,血小板粘附位点暴露,才会导致血小板的粘附和激活.目前构建抗血小板粘附材料主要有两种途径:生物惰性表面和生物活性表面.生物惰性表面主要通过在材料表面修饰亲水高分子来实现,
由于Al2O3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高温、耐化学腐蚀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已被广泛用作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材料,是理想的生物医用植入材料之一,已被广泛用于人工关节、人工骨、人造牙根等的制造,但Al2O3表面生物活性不足,植入人体后稳定性不高.而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生物陶瓷是人体硬组织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骨植入体表面生物活性
近年来,源于海洋生物贻贝灵感的聚多巴胺由于可以在几乎所有的材料表面形成强有力的粘附,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此外许多含有胺基和硫醇的生物分子可以与聚多巴胺表面的醌基通过希夫碱反应和麦克尔加成反应结合.然而,传统的使用N-(3-二甲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用于生物分子固定的方法由于多巴胺上有限的胺基密度而受到限制.本文将用多巴胺辅助聚乙烯亚胺(PEI)在
白内障是中国首位致盲眼病,临床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但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和细菌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容易引起二次白内障和感染等并发症.本课题利用仿生多巴胺修饰的聚丙烯酸和聚乙烯亚胺-硝酸银溶液制备得到原位还原纳米银的有机-无机杂化多层膜并用以修饰IOL表面,获得高效、长效抗菌性能以抑制IOL植入术后引发的后发性白内障和眼内炎.
在本研究中合成了异烟肼-PLGA键合物PLGA-INH4,然后将该聚合物和β-TCP复合得到了PLGA-INH4/β-TCP组织工程支架。该支架具有适用于骨修复的形貌、结构和力学强度,可以长效缓释异烟肼达100天以上,植入体内后可以实现局部高药物浓度和全身低药物浓度,并且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可以满足骨结核治疗中病灶部位长期给药和骨清除手术后骨缺损修复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改良剪切沉淀法成功制备万古霉素PLGA微球,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水溶性药物包载进聚合物微球,这一抗生素缓释系统有望成为骨感染治疗中局部抗生素治疗的理想剂型。
利用纳米材料传送多肽抗原不仅可以防止抗原在进入抗原递呈细胞之前发生变性失活,而且通过共负载免疫佐剂可以使抗原和佐剂共定位至同一抗原递呈细胞,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提高免疫原性,实现更加显著的系统性免疫应答.新型的纳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具有多孔、较大的比表面积、结构可调和易修饰等优点,因此该材料作为纳米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本研究制备了以明胶为基质的组织工程支架,通过京尼平进行交联,在VEGF引入到明胶支架中,在载入后的7天内VEGF即逐渐释放,有望满足血管组织再生构建早期尽快内皮化的需求。
本实验中,为了实现MOFs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初步应用,利用水热法将ZIF-8纳米晶体颗粒改性多孔纯钛植体表面,并进一步探究其生物活性.ZIF-8改性多孔纯钛植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性能,为MOFs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