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岭南传统建筑“断片”时间性的空间表现

来源 :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从当代建筑的断片时间性研究切入,确立建筑断片时间性的内涵,然后将断片时间性带入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之中,从三个方向分别论述了岭南传统建筑断片时间性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表现方式.
其他文献
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万寿宫老街区改造工程为例,探究传统村落中传统元素、风格与文化的传承.前期决策阶段从开始定下的修缮、保护到后来的按原风貌就地重建;具体实施阶段,先从设计入手,总体规划布局按原街巷肌理,建筑方案提取了老街区传统民居元素,再进行施工.最后点明小布镇万寿宫老街区重建的作用及推广意义.
卜庄北堡位于中国河北省蔚县县城之西北,汉初已成村庄,是中国北方村堡的重要实例.其现存结构完整,玉泉寺、龙王庙等多处重要古建筑保留,且堡内仍有大量居民居住.但现今堡寨逐渐颓败,与现实社会脱节.本文基于天津大学对卜庄北堡的多次勘探与测绘,通过对其历史文献、现存建筑、空间形态和人文脉络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从历史建筑保护层面对堡寨进行修缮、活化,另一方面缝合堡寨与燕云古道的交织关系,以此活化堡寨的文化
选题以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鄂东南地区为地缘背景,通过大量的调研与整理资料,深入分析了该地区祠堂建筑的平面形制及其特征.研究成果充实了当地传统建筑研究体系,促进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进程,并对当地祠堂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祠庙戏场曾是传统聚落中以祭祀和演剧为主要功能的复合中心,随着基层管理体系的转变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传统祠庙戏场及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在当代呈现诸多窘境.福建地区因为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民间信仰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得以持续.以尚活跃的闽北政和县杨源村英杰庙为例,讨论传统祠庙戏场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期待能启发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思路.
明清时期武夷山东西两侧畲族迁移频繁,主要是东侧福建向西侧赣东赣东北迁徙,定居于赣闽交界的江西山区.明清为江西传统民居风格趋于稳定时期,江西畲族民居有其特色,同受婺源徽式民居、赣派民居、赣南客家民居的影响,不同地域影响程度不同.畲族传统民居地域分异格局受省域边界土客矛盾、民族压迫、自然环境、民族诉求与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在矛盾-迁徙-再适应-交流与认可的机理中达到暂时的稳定.
吉安古称庐陵,是江西文化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无论是代表人物还是其科举进士、宗教文化、文学成就、史学业绩等都位居江西的前列.吉安的重仕、重学社会风气与宋代的整个崇儒风气是造就当地文人撰写建筑上梁文发展的主要原因.笔者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主,结合民间文献,田野调查,对宋元明清时期吉安地区学者的建筑上梁文进行统计,探讨了该地区建筑上梁文从宋至元明清发展与演变,这对江西其他地区建筑上梁文的研究具有参
广东徐闻珊瑚石乡土建筑群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历程,是当地人居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包含了对既往和现实生活、功能以及环境问题的应对方式,而且与当时的经济、人文、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然而,尚存的珊瑚石乡土建筑群日益被拆除与遗弃,珊瑚石——乡土建筑——乡土文化,这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兴衰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乡土文化问题,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研究价值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山东嘉祥武翟山村历史悠久,民居以石工营建为主,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对运用在建筑不同的结构部位选择不同的石头种类.通过对武翟山村的实地调研、村民访谈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建筑营建、建造文化以及文化传承进行测绘、调查与分析.
蔡氏古民居以其突出的代表性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闽南传统建筑中灿烂的瑰宝,是闽南文化的载体、也是闽南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其建筑装饰精巧繁复变化万千,吉祥文化作为建筑装饰语言表达的特色深深地渗透在闽南人民的居住环境之中,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闽南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内涵.本文期从建筑空间的角度,探讨建筑装饰吉祥图案的应用情况.
闽南传统民居的特征之一是以红砖为材料的立面上构造丰富的墙面.红砖形状多样、色彩丰富、组成多样的建筑立面,体现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本文重点介绍泉州和厦门传统民居墙面装饰,其因地制宜运用乡土材料和装饰工艺,融合纹样和红砖雕刻等,体现吉祥的文化内涵和外来文化影响,形成建筑的地域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分析闽南传统民居墙面装饰,试图探索闽南传统墙面装饰,以期为地域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