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经穴效应特异性PET-CT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针灸研究领域内,经穴效应特异性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至今尚无定论.此外,之前众多针灸影像学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研究载体,而在本研究则侧重于在偏头痛这种疾病状态下研究经穴效应特异性. 方法:本研究共招募纳入3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经穴针刺组,对照针刺组,偏头痛组.其中,经穴针刺组选取外关、阳陵泉、风池针刺治疗,对照针刺组选取头维、偏历、足三里针刺治疗;而偏头痛组则无针刺治疗.随后,采用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分别检测三组患者之间中枢应答的差异. 结果:从临床疗效角度而言,传统针灸治疗对于偏头痛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针刺。从影像角度而言,经穴针刺组较偏头痛组在颞中回、眶额回、脑岛、额中回、角回、后扣带回、楔前叶和中扣带回出现葡萄糖代谢升高;而海马、副海马、梭状回、中央后会和小脑区域呈葡萄糖代谢降低。在对照针刺组中,葡萄糖代谢升高得脑区较偏头痛组则主要位于颞中回、颞上回、缘上回及中扣带回,但代谢降低则主要在小脑。 结论:针刺对于偏头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同时针刺相同躯体部位的不同穴位可以诱导不同程度的大脑疼痛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本研究支持偏头痛相关穴位的存在功能特异性。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疾病可分为痛症和非痛症两类。其中,针灸镇痛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针刺治疗偏头痛、痛经、骨关节病、术后疼痛、颈痛、非心源性胸痛、腰背痛等。并论述了国际上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相关研究,并分析了针刺临床研究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合针灸临床研究可能的新模式.
毫针刺法和艾灸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主体,经过儿千年的发展,有其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技法,为广大针灸临床和研究者所用。疗法的发展和丰富,也促使针灸临床疗法使用的多样性,由于各种疗法适应范围有一定的交义或类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治疗方法使用的随意叠加,针、罐、灸、电针等“众法齐上阵”,但应该考虑1+1+1+1是否一定大于4的问题。新的针灸疗法,其理论多有别于传统经络系统理论,如头皮针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确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MI).总结并对比了国内外针刺治疗治疗MI的研究现状,认为针刺治疗MI与针刺调节心肌能量代谢、调整血小板活性功能、对基因调控和神经中枢调节产生影响以及调节心肌酶等有关,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为指导临床提供了循经选穴依据
外军非常重视非药物疗法,认识到了它的成本与效益和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利用中医药外治疗法上已经全面部署,正在加快研究与利用。另据外军资料:美军针灸师尼姆措经过多年实践,正式推出“战地针灸法”。然而,尼母措指针灸“并非万能”,但他仍希望除了军医学习针灸,士兵也能学习,那么他们便可在战场上互相替战友治疗。最近美军研究了新型防感染一次性耳针,3-5天白动脱离,利用5个穴位,治疗疼痛。目前在美军已经广泛利用。
本文介绍了中风病病名与分期的规范性。阐述了针灸效应是指针灸刺激穴位后对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其发生、发展有一个时间过程。而针刺的时机、留针时间的长短、针刺间隔时间、针刺的次数、针刺的有效刺激量等都会对针灸作用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刺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即为针刺作用的时效关系,针刺有效刺激量和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则称为量效关系。然而目前对于针灸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文概述了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分析了现代中医对中风痉挛并的病机认识,目前其针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体针、皮肤针。中药、针灸疗法已被证实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而且治疗方法多样,副反应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尽管如此,从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可以发现,中药、针灸治疗的研究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不易做到对医生和患者的言法分组,对照组设计欠合理,甚至没有对照组。病例的选择太少,不足以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结
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是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良好手段.它对于临床疗效进行判断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开展了许多关于针刺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包括对健康受试者的影响、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对精神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等;同时,从临床与基础研究两个方面初步证实了针刺对于自主神经功能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并探索了可能的潜在影响因素,
《刺法灸法学·拔罐法》是连接拔罐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的桥梁课程,优化现行教材,建立起知识结构完善、内容详细客观、技术指标量化的拔罐法教学体系是目前教材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历版《刺法灸法学·拔罐法》特点的分析归纳,结合文献报道以及当前走罐、药罐及刺络拔罐法的临床现状,提出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要问题,综合自身临床体会,以走罐、药罐及刺络拔罐法为例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深化其内容,促进拔罐法教
目的:基于艾灸盒灸法治疗临床有效、安全性,进行艾灸、电针、及西药西乐葆胶囊防治KOA有效性的对比研究,确立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地位.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将入组286例患者分别纳入艾灸组、电针组、药物西乐葆组.艾灸组选用艾灸盒分别施灸于血海穴、梁丘穴、内、外膝眼,每次30-40分钟,每周3次,4周为1疗程.电针组取穴同艾灸组,进针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2H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子宫不同位置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效应差异及经穴特异性.方法:对3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子宫前位组、子宫中位组、子宫后位组,将每组患者随机分为三阴交穴组、悬钟穴组和非穴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各时点(即针刺前、留针5min、留针1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的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观察子宫不同位置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