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的解读——基于风险转化的途径与机制视角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症结之一便是因"体育伤害事故"造成学校在事故处理中的"无限责任"而导致学校消极对待体育活动甚至取消学校体育活动的"因噎废食"现象,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剖析"闹"现象及隐含其中的风险转移、转化途径与机制可以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研究方法:本研究立足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对新时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进行解读。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一明一暗"两条路径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中的风险转移、转化途径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为治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研究结果: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并非由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运动风险元素所造成,而是由外源性的风险转化所造成。这一转化并非是由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师通过课程来实现,而是由非学校体育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得、风险转移来实现的。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过程中,上述的风险转移成为家长、学校以及风险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群,从而导致真风险主体的缺席,同时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目的、结果与正面价值的偏离。这一过程现象被所谓的"弱势群体"通过"闹"的途径转化成风险规避与利益获得的互换,而学校管理主体为了降低该事件造成的利益损失风险便会寻求折中、保守的风险规避观念和途径,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过渡为风险承担与利益补偿的"结果定式"。从上述逻辑来看,家属的"闹"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转化途径,学校为了消除、平息"闹"事件及其不良影响,采取以"止闹"为直接目的的处理手段便形成了"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理"也是一种"闹",是"闹"的二次转换。我们现在处于历史的新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制度真空与主体利益协同缺乏,进而引发人们的价值体系、教育理念、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和冲突。该现象聚焦在学校体育上便会出现前文所说的学校被迫消极对待甚至取消学校体育活动的"因噎废食"现象,造成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缺乏与缺位,其影响已初露端倪。风险转化途径风险主体被非学校体育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家长、学校、政府)所取代;风险性质形式的转化(由责任转化为金钱)。风险转移途径涉事家庭将风险转移给学校,学校再转移给教育并最终通过学生毕业将风险转移给社会。风险转化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决议制定时置程序正义于结果正义之上,造成部分不合理的决策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造成责任主体倒置虚无,淡化领导责任,集体承担责任,看似是由集体承担责任,但实际上造成责任主体的虚位与责任虚无,直接促使了赔偿现象的产生,是"闹"现象产生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现阶段专项立法缺失、制度期许下的合法化渠道的低效、高成本造成的制度化渠道的堵塞或变相堵塞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出现的现实机制;现行制度或者政府对于此类事件"大事化小"的治理策略激发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小事闹大"的应对策略的盛行,再加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社会记忆和法外收场常态化倾向构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的"显性"机制,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转换机制的"明线"。传统文化中崇儒尚文的观念盛行,重精神而薄肢体,导致身体文化背离社会主流文化,民众对体育社会价值的认定步入误区。学校体育虽然在近代曾经全盘照搬前苏联和西方的学校体育组织模式、指导思想,但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的本土哲学教育思想的抵触、消磨与对待西方教育思想功利主义的泛滥,缺乏辩证主义思考,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呈现主体意识的淡薄;理性批判的匮乏;"形而上"精神的缺失,造成我国的学校体育徒形而不传"神"(身体文化竞技性缺失)。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及社会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弱认同。正是在这样"不重要"的课上或者活动中出现伤害事故,家长是不可能接受的,他们甚至会采取"闹"的形式表达诉求。学校体育弱势地位以及社会对其价值认同的偏离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产生的文化习俗机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转换机制的"暗线"。研究结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过程已经变成非学校体育主体间的利益获得与风险转移的博弈。家属的"闹"成为其利益获得和风险转移的手段和途径,学校以"止闹"为目的的"理"推助了"闹",在某种程度上亦是"闹"。政府"大事化小"的治理策略激发了"小事闹大"的对策的盛行,再加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社会记忆以及法外收场常态化倾向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的"显性"机制;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以及社会对于身体文化价值认同的偏离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闹"现象产生的"隐性"机制。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必将伴随学校体育而生。依法切断其生成机制中"合法性"的民众印象和"有效性"的社会记忆,促进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促使教育回归育体、育心、育人的本质。
其他文献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育重要发展环节,关乎高等教育的创新和优化,更关乎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但目前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发展教育,缺少对教师职业培训的重视和关注,导致教师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无法有效提升,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创新。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提升必要性入手,了解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拓展培养途径和培养理念,构建中国化教师培训模式,可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助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正>100年前,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们,怀着"以美育代宗教"的救国理想,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倡导创立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府——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之际,习近平给该校8位老教授回信,信中就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了殷切期望。百年美院,百年美育,我们回首过往,以图证史,梳理百年历程,还原了历史的记忆。
期刊
电影从出现之日起,就被追问其本质。对于电影的存在与认识总是暗含着关于西方思想史的某种隐喻:预先想象一种存在,然后才有生成和差异。德勒兹并不认同这种总体性描述在事物之外强加的结构,他否定将世界看作是现成的思想以及电影是此在世界副本的想法。从《电影I:运动—影像》到《电影Ⅱ:时间—影像》,德勒兹实践着关于电影的哲学思考。德勒兹基于影像的讨论,不仅解构了经验主义者对于电影的一般观点,还产生出关于电影的独
<正>姜松鹤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历经医事50春秋,在妇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姜老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崩漏病因病机较复杂,有肾虚、脾虚、肝郁、血热、血瘀之说。姜老师认为,患者脾肾两亏,封藏失职,血失统摄,冲任不固,气血不调,是导致崩漏发生的主要机理。其病机可归纳为肾虚、脾虚、血瘀。肾主封藏,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危机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技术,利用太阳光来驱动半导体降解污染物,在解决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可产氢、二氧化碳还原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材料,它具有可见光响应、稳定性好、绿色环保、无毒、环境友好、可循环利
公司登记是公司法的核心制度,覆盖公司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实践中存在登记信息不准、不全、不新与不权威的短板。新《公司法》应推进公司登记制度现代化。公司登记的本质属性是面向公众提供公司登记信息的公共信息服务,既非行政许可,亦非行政确认。公司登记信息具有保护善意第三人合理信赖、对抗非善意第三人道德风险的双重公示公信效力。外观主义不是例外规则,而是一般原则。为精准识别善意相对人,建议采取理性人标准
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独特的电子能带结构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作为一种不含金属成分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改性策略,描述了其结构特性以及在光催化制氢中的应用,为丰富光催化制氢理论研究和优化石墨相氮化碳材料改性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喀什地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新疆喀什地区报告的丙肝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喀什地区全人群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11.5%,2005―2013年上升速度较快,2
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丙肝的预防控制策略调整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大疫情网络直报数据,进行丙肝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网络直报系统来看,第一师2011—2021年数据有较大的变化。发病率从2011年10.27/10万上升到2021年13.94/10万,2018年最高24.86/10万,平均发病率18.71/10万,发病呈阶段性上升。病例
<正>研究目的:随着竞技健美操项目的持续发展,比赛竞争日益激烈,难度组合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成套动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运用运动学原理对难度组合C386接C288动作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落起阶段与第二次腾空阶段重心最高时刻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连接前难度C386与后难度C288的核心要素,增强教练员与运动员在教学和练习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为探索如何训练与提高此类C组难度组合的合理连接提供理论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