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技术在特大型缆索体系桥梁荷载试验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8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载试验是检验桥梁实际状况最直接的方式,包括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两方面。结构局部或整体的损伤,会带来控制截面应力、变形或振动特性的变化。对于特大桥结构荷载试验,要求的监测项目多,且不同参数之间关联性强。按照传统的采样方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部参数有效、可靠的获知。借助于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本次苏通大桥运营期荷载试验通过无线传感器和在线监测系统的集成,实现了监测过程的实时、远程监控,在提高时效性、保证数据监测的完备性方面具有突出优点,可以作为其他类似时间要求紧张,监测参数众多的特大桥结构荷载试验的参考方案。
其他文献
  体外预应力节段梁是一种能够较好适用于桥梁工业化建造的结构形式,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全体外预应力结构,提高了节段梁结构的标准化程度。全体外预应力结构是
  在公路行业整体处于“建养并重”阶段,逐步向“管养为主”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状态认知、性能保持、风险控制、资金决策”四个方面的管养新压力,而解决这些压力的根本
  为保障安全运营,越来越多的桥梁工程结构引入智能感知技术,以期通过实时监测桥梁服役期间的安全和耐久性,避免重大事故引起的重大损失。目前较为成熟的智能感知技术往往需要
  采取常温养护措施,设计钢-UHPC组合桥面板节段模型,通过足尺收缩试验,对常温养护型超高性能混凝土(NC-UHPC)收缩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表明,钢桥面板各部件的变形在NC-UH
  跨航道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必须考虑船舶撞击作用。目前各个规范中所推荐的等效静力法无法准确考虑船桥碰撞过程中的动力冲击效应,船桥碰撞瞬态时程动力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考虑
  针对工地实验室存在错误、虚假数据,信息无法溯源,检测结果反馈不及时,传统监管方式的局限性,人员、费用投入高,施工、监理、业主无法及时了解质量动态的这些问题,苏交科依托南
  本文建立BIM技术及BIM系统新概念,提出BIM软件四耳图及BIM系统矩阵-瀑布-流程新架构,在深入探索BIM技术的基础上,得到BIM方程,最后,列举了BIM模型实例及BIM软件流程图实例。对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RPC)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低渗透率等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其材料性能的有关计算公式和设计
  铰缝决定了板梁桥单梁之间协同受力能力,破损的铰缝会导致混凝土钢筋腐蚀、铺装层开裂甚至单板受力。为研究铰缝受力特征,进行多片板梁的静力循环加载试验。通过不同位置的
  为响应交通运输部“品质工程”建设要求,借助信息化技术革新传统工作方式,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过江通道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具备项目协同管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