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无人机发展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美国经验与可行保护路径

来源 :中国犯罪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机正处于商业化发展浪潮之中,各大行业开始利用商用无人机开展业务.但是,商用无人机的快速普及对于个人隐私信息而言,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方面,无人机商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大部分来自于无人机收集的大量个人信息和高清图像;另一方面,无人机商业化的形势之下,我国对于商用无人机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商业利益驱使与有效规制缺乏这两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刺激企业采用更强大的手段收集更精确的个人信息,令个人信息处于不确定的危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才能恢复权利的平衡.本文通过分析商用无人机情形下,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利弊.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方案:以现有的RFID技术为中心,建立商用无人机所有者和个人信息主体双向参与的信息保护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网络犯罪以及《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探讨在网络安全监管力度大幅度提升的当下,司法审判上认定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有助于准确定罪量刑,同时厘清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履行其安全监管责任的边界。
本文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社会科学Ⅰ辑中,选取期刊数据库、博硕士数据库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法,分析近二十年间我国网络犯罪问题的现状、核心与进一步发展趋势.结果发现:“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问题”、“刑法修正案(九)的若干问题”、“网络诽谤”、“中立帮助行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微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秩序”等主题是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计算机犯罪的高级形态,其具备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特质,诸如法定犯特征凸显、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空间虚拟化、犯罪结果危害广泛化、犯罪高收益化等.通过对近十年中国裁判文书网378起网络犯罪案例的整理发现,我国网络犯罪呈现出高比例增长、地域分布集中、量刑轻型化等特征.对此,应当通过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技术投入,注重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等信息措施;完善规范体系
网络犯罪治理,首先要解决网络空间及网络行为的规制问题,进而通过合理有效规制形成网络空间秩序.预防、惩治网络犯罪的重点是,是要解决公民个人信息保障问题,要认识到网络犯罪就是广义的信息犯罪;建立完善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机制,可以有效遏制网络犯罪的快速发展.对网络犯罪的认识,要明晰网络犯罪的特征,要注意到网络犯罪的有组织化模式与线下犯罪的差别,应从犯罪协作而不仅仅是共同犯罪的角度加以认识.
确定性是刑法结论可预测性、刑罚权行使正当性和民主原则的内在要求.在中国语境下,刑法确定性的话语发生了两次转换,即从刑法确定性到如何实现刑法确定性的转换,再到如何实现刑法司法解释确定性的转换.在网络犯罪的巨大挑战下,一些刑法司法解释违背了确定性的准则.这种违背主要体现在语言难题、体系困境和宣示性规定诸方面.必须将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入罪解释的界限,并在《立法法》相关规定的宏观指导下,针对刑法司法解释所出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立协助管理义务是各国立法的趋势,国内外立法规定的义务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协助执法、内容信息监管、用户数据保护,我国相关立法在协助管理义务的类型化、区别化方面与国外立法的差距较大.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构成作为犯形式的单独犯、帮助犯、帮助他人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前二者与国外相关立法相似,国外网络服务提供者违反协助管理义务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和
当前,随着各类新型网络平台的不断涌现及其导致法律风险的上升,“网络平台的义务与法律责任”这一研究命题引起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然而,由于网络平台本身没有一个较权威的现成定义,本文在对网络平台刑事责任进行正式探讨之前,不仅要界定其内涵,确立其犯罪主体地位,还要明确其法定义务边界,探讨其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明知”要件.
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融入这个网络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同时,信息网络也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扩大,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高发,且多非独立成案,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传统犯罪多有交叉.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立法、司法和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
由于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性质认识不一致,当前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适用并不统一.当前学界对该罪性质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认为该罪属于帮助犯量刑规则的观点,无法解决网络犯罪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导致处罚漏洞;认为该罪属于帮助犯正犯化的观点无法为正犯化提供充足的理由,也与其区分制的共同犯罪理论根基相抵触;认为该罪属于从犯主犯化的观点与其单一制的理论基础相矛盾.应当在单一制犯罪参与体系的背景下讨论该罪性质,否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突显了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及立法缺位滞后的问题.本文基于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和不当使用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严重后果,借鉴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经验,探讨了我国个人信息在法律保护和行业自律保护方面的不足,对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现行刑法规制、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