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tago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讲专家:
  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 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家庭教育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著作30余部。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教育既包括表扬,也包括批评。
  赞美、夸奖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与欣赏。”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赞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营养品。他人的赞赏是对行动的认可和鼓励,成人需要,孩子更需要,孩子是最在乎家长的赞扬之声。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家长学会使用赞美,沟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赞美不仅可以激励孩子再接再厉,而且能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赞美可以促使孩子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赞美是促使每个孩子体验成功和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在每个孩子身上,不是没有亮点和优点,而是父母缺少发现,有的发现了也吝惜表扬、奖励和欣赏。如果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考试成绩哪怕只提高一分,做父母的及时赞美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就可以使孩子得到快乐与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向上之心。
  一般说来,大人做某件事大多是在理智的支配下,是认识到其重要性、出于责任感而去做的。孩子可就不同了,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承认后才会去主动地干一件事,特别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赞美。
  赞美确实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孩子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把赞美的作用过分夸大,把它绝对化。儿童如正在成长的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如果把表扬、鼓励、赏识当作施肥浇水,那么,批评乃至惩罚就是剪枝、除虫。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会遇到问题,现在有些老师、父母对赏识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现象。赏识,其关键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而绝不应仅仅拘泥于表面化的表扬。实际上,教育并不排斥批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前一阶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观点太极端了,起码是不全面的。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我赞成多赏识、多表扬、多鼓励,但是不赞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口号。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也不是夸夸就成了,有家长的身教、家庭的环境、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方法中有表扬也有批评,还要实践锻炼、严格的训练等等,只是赏识是出不来好孩子的。无原则的表扬,过多、过分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味表扬,孩子容易骄傲自满
  孩子认为别人只能表扬他,一旦家长不赞美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家长不喜欢他了,赌气、生气。而且当一个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不停地被表扬,到了学校,老师、同学不像爸爸妈妈那样地表扬他,于是他就有可能会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同学。
  
  孩子将来不适应社会
  孩子将来长大工作了,不可能永远只得到表扬,那将如何适应社会呢?总靠表扬才干活,那是不现实的。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
  多而不当的表扬对孩子并不好,会造成孩子听不得批评意见。现在有些孩子已经听不得批评意见了,一批评就暴跳如雷,甚至出走、自杀。
  
  教育不等于不批评,发现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或不良的习惯,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要给予必要的教育,特别是严肃的批评教育。批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孩子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家长要让孩子有是非观,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正确的荣辱观,用“八荣八耻”对照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在虚伪中生活。要知道自己的问题,正视自己的错误,学会反思。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该表扬的时候要表扬,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并济。哪怕98%是表扬,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一个孩子没有批评,甚至没有受过委屈都是很难成才的。负面教育在培养孩子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是个民主社会,但现在还保留着鞭刑,犯了罪要拿鞭子抽。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孩子犯了错误,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以至惩罚都是必要的,当然这只能是辅助手段,但没有也是不行的。如果整天批评那就更不对了。批评要少用、慎用,但是不能不用。
  然而,不少家长在使用批评时方法不科学,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的确,家长通常采取的批评方式很有问题: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对着来、顶着干。其实,批评未必要义正辞严,未必要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因此,家长使用批评时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讲究艺术。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批评。
  4.要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5.要注意批判的态度。
  6.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7.要一分为二,不要全盘否定。
  8.批评要具体,对事不对人。
  9.要掌握好批评的时间。
  10.要抓好批评的时机。
  11.要选择批评的场合、地点。
  12.要注意批评的次数。
  13.不“揭疮疤”,不“算老账”, 不“揪辫子”。
  14.要善于等待,允许孩子有个认识过程。
  15.适当增加身体接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