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2013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智能控制》是自动化类和控制类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其概念、理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前已经较为成体系,但在应用方面的教学仍显不足,导致学生理论与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本文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讨论智能控制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置及设计过程, 以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智能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提供参考.
针对高校PLC(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的综合“应用性”特点,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探索PLC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思想上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体”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突出PLC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
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需针对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其核心是能力培养.本文以我校自动化专业课程“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近年来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加以实施的传统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新模式的一系列教改尝试.包括: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衔接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案例、课内
为了使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在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多家机电类企业,重点考察了“闻泰”集团、“众诚”集团、宏达高科、斯达半导体及嘉兴市科技城内诸多领军人才高科技创新企业之后,做出了一份调研报告
《电机学与电机拖动基础》是高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认真设计导言、多媒体教学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作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高校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做了较大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模块化教学,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原有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综合能力的提高,强化实践教学,结合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完善;通过“N+2”考核方法进行模块考核,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
本文以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及运行为背景,从组建、管理、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介绍了机器人创新团队这种以本科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创新学习为目的的本科生研究型学习团体形式.这种“相机诱导,知行合一”,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对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学校创新教育的梯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将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及激发创
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已举办七届的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模竞赛不仅仅是工科院校群众性的科技竞赛,还是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良好平台.本文论述了智能汽车竞赛出现的背景、现状及其在促进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后具体分析了它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优秀人才孕育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针对高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采用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单片机的IO口、中断、定时器、串口、接口扩展等主要功能以及单片机的开发环境进行了实验设计,并采取与实验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设计的实验难易结合、教学与工程应用结合,实践表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
针对自动化本科学习控制类课程无法定位和抓不住重点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顶向下、逐级统筹”的教学模式.基于自动化本科培养目标分析和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的特征分析,建立教学模式的闭环结构表现形式,以“自顶向下”式教学模式解决课程定位问题;基于自动化本科控制类课程的交叉特征,提出课程教学重点和时间安排建议,以“逐级统筹”式教学模式解决课程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