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_xia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5年12月以来,本科共收治采用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20 例,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对其进行正确的体位指导、有效的心理疏导、细致周到的基础护理和对皮瓣的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程度、肿胀程度、出血情况、有无血管危象等的观察护理以及后期的康复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8个月随访,皮瓣全部成活,颜色、外观、质地、弹性良好,肢体功能恢复佳。结论:术后细心的观察、及时的处理和精心的护理是该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术后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手术,能较好的对髋关节疾患恢复其功能。手术入路有前侧,外侧肌后外侧等,其中以后外侧入路较常见。在肌力正常的患者行关节置换后外侧入路后脱位发生率为5-7%。老年心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遗留偏瘫的功能障碍,患侧下肢肌力在 = 2 \* ROMAN Ⅱ- = 4 \* ROMAN IV级,受伤前能下地跛行,生活基本能自理,当外伤导致患肢发生股骨颈移位骨折时治疗困难,如予以关节置
目的 比较三种颈前路椎间融合的疗效分析,探讨不同融合材料对颈前路融合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2014年进行融合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椎间融合方式不同分为3组,第一组椎间融合采用自体三面皮质的髂骨骨块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融合,第二组采用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融合,第三组采用颈椎间融合器加前路钢板固定融合,随访时8—24个月,平均18个月。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JO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和正常人群节段内重要骨性结构差异,并初步解释腰椎矢状化骨性结构与退变性滑脱的关系,从而分析矢状化对DLS的预后及治疗的影响。研究方法:从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4-5单节段退变性滑脱、且其余节段椎间盘不伴有明显退变者,共60名。另,选择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Normal组,同时选择年龄大于45岁的作为对照组,共34名。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为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章通过调查和研究西安市未央区中医医院中医科多名患者而得。
目的:建立家兔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用神经延长器缓慢延长神经近-远断端、近断端以及自体神经原位移植修复神经缺损,观察并比较各种修复方式重建神经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兔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人为造成家兔左侧坐骨神经20mm的缺损,近-远端延长组经神经延长器缓慢延长近-远断端15天后再端-端吻合。
目的 探讨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护理干预特点.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外置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12例闭合性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该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58岁,平均37.2岁;左侧骨折5例右侧骨折7例.对该12例患者实施个体化、整体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护理心理干预,切口处皮肤及引流量的观察、外置针道的观察与护理,全程疼痛管理,系统化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
目的:讨论儿童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肘部创伤主要的后遗畸形。正常人肘关节有轻度外翻角称为携带角,若这一角减少,甚至成反向角,即称肘内翻。肱骨髁上骨折为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整个肘内翻的80%。有人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率可达30%~57%。多数学者认为发生原因是由于骨折远端向内侧倾斜所致。研究表明骨折后复位不良、内侧骨质压缩嵌插、骨折外侧端分开及骨折远端内旋扭转是引起骨折远端内侧倾斜的主要原因。
目的:探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在骨组织工程应用中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标准化的动物模型更有利于我们对植骨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估。方法:我们选用应用较多的成年(10-12周以上,300-350g)雄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通过建立CSD为5mm的大鼠颅骨缺损模型,考虑骨膜和硬脑膜的成骨因素,根据是否屏蔽硬脑膜和骨膜分为四组:硬脑膜屏蔽组、骨膜屏蔽组、硬脑膜和骨膜组屏蔽、硬脑膜和骨膜
目的 四肢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血管瘤28例,对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28例中,男12 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1∶1.33;年龄6个月-44岁,平均16岁,30岁以下患者22 例(78.6%).病史2个月-40年,平均57.88 个月;住院天数为5-48天,平均11.52天.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