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对华财政援助交涉研究

来源 :“史学视野下的世界与中国话语”研究生论坛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第三届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巩固英美同盟,支援中国抗战,英国于1942年2月2日宣布向中国提供五千万英镑财政援助。这笔贷款是战时中英达成的一笔数额最大的信贷,但由于两国在政治立场、利益需求上的差异,贷款交涉“一波三折”,中英围绕着贷款数额、贷款用途、贷款使用限制以及是否能将贷款延至战后使用等问题发生分歧。交涉贯穿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后期整个过程,对战时中英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辛丑议和之后的中英修订商约谈判,在晚清政府修约外交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此次商约修订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对中英关系及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均有重要影响。这次修约谈判中,洋盐纳税进口成为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议题。尽管该议题在第九次会议后搁置未议,也未被写进条约,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反映了英国对华政策的一贯性和变化性,即在保全中国旗号下对华的新一轮掳掠。同时,也彰显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的强化和民生意识的增强
1918年底张敬尧政府与日本泰平公司签订购械定款合同,五十三万余元定款全付清后日方却未履约交械。张督先与泰平公司交涉,要求废约退款;张督退出长沙后再次与泰平公司交涉,要求交械未果,后不得不请北政府出面与日政府交涉;张敬尧离湘后仍在与泰平公司交涉,要求退款,但赵恒惕政府认为购械定款是湖南公款,应归全湘所有。在此过程中,各方目的不一:张敬尧想扩充势力或分润私囊,北政府想据军械或定款为已有,赵恒惕政府希
在华设立租界是列强侵略近代中国的重要形式之一。近代以来,列强在华设立近30个租界,其中德国在华有天津、汉口两个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对德宣战,废除德国在华一切特权,并着手收回津汉德国租界,设立特别区进行管理。津汉特别区体制是北京政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权益之举,为杜绝各国驻华公使团、使领以及界内洋商的图谋规觎,特别区体制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虽自身性质仍有局限,但为日后收回外人租界,维护国权
义渡,是指非盈利性的便民渡口,按照设置和管理的主体,可分为官设和民设。由于官渡弊病丛生,私渡逐利严重,民间士绅为了宣扬慈善,故而设置义渡,并设有渡会专门化管理。义渡的设置需要多方的考量,在进行地点选择、经费筹集和渡口建设之后,义渡方成功设置,义渡的设置也表现除了它的特点。
1924年长沙的整理街道事件,是一场被赋予社会改良色彩的街道扩建运动,分为拆卸坐牌和扩展街道两大计划。政府通过渲染现有街市的拥挤与逼窄及其对于商业发展的阻滞,来建构整理街道的合法性,而商民对街道整理运动的态度也出现了由拥护与勉强到抗争的极大转变,最终导致政府不得不诉诸于强制手段。本文通过勾勒民国长沙的街道整理案,透析社会改良和近代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政府、地方精荚与民众的复杂关系。同时,揭示出政府权
1915年中日签订满蒙条约,给予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南部商租土地的权利。中日间没有及时签订商租权的实施细则,使得商租权存有诸多争议。商租权的性质争议是中日争义争执的核心,双方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给商租权实施带来重要影响。通过条约文本、历史渊源和国际法理3个层面,对商租权的性质进行深入剖析,驳斥日方错误论据,还原商租权性质的真实原貌。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在湖南民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传教以及慈善救助活动,对传教地区的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近代芬兰差会在张家界地区开展的传教、教育、医疗、慈善救助等活动为对象,探究传教士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从主观上的殖民扩展和传教目的,以及客观上对当地社会的推动来看,对传教士的活动应该以史料为基础、以具体的时空域为背景、并以其具体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客观的作出判断和评价。
《时务报》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报刊之一,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喉舌,从1896年8月9日创刊到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册。英国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时务报》外文报译中,关于英国的内容占极大比重,涵盖英国社会、英国所处国际形势、中英关系等多个方面,对于国人开拓眼界,唤醒民族意识,推动戊戌变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淞沪会战爆发后中日双方即在长江流域激战,随后日本凭借军事胜利逐步封锁控制长江航道,为保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美国在淞沪会战期间与中日双方同时展开交涉,力求在战火之中维护其安全与贸易,而在日本逐步封锁并垄断长江航运后,美国与日本屡次就重开长江问题进行交涉,并联合荚法一同施压。在1938年底之前美国以外交抗议为主,但日本不断损害其在华利益,美国开始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而日本一度希望以重开长江航运缓解压力
入朝前,志愿军士兵对“抗关援朝”的认识存在一个转变的历程。起初,志愿军士兵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心态反应上。为了将来自中共中央的“意志决策”灌输到志愿军当中,各部队在开赴中朝边境途中普遍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思想教育。这场教育让志愿军士兵充分认识到“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之间的深刻关联,并激发他们“仇美爱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