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第17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深入了解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需求,针对该课程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油气储运专业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重新编写了课程培养大纲.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以针状的硅灰石为填料,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了不同填料含量的聚四氟乙烯(PTFE)密封材料,考察了PTFE的拉伸、结晶、蠕变及摩擦性能,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白光干涉表面形貌仪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硅灰石的加入使得PTFE的结晶度和熔点有轻微的上升;随着硅灰石含量的增加,PTFE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但抗蠕变性能显著提升;在摩擦过程中,硅灰石在磨痕界面区域堆积
研究高岭土对轮胎气密层的加工性能、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及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高岭土有利于加工性能,并具有延迟焦烧时间和加快正硫化时间的作用;具有提高定伸应力、增加硬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气体阻隔性能,其中加入高岭土KL-2的气密性最好.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规模、培养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不足,仍须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和效用.本文立足我校油气储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找出目前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应用与实践能力,提高我校油气储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效果.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三方面对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分析了华东理工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所取得的成绩与特色,在绿色工程教育、国际化和专业思政等方面进行了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绿色工程教育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嵌入的绿色工程教育案例,并进行评估体系建设,在校友支持帮助下建立了全流程绿色工程实践基础;在国际化方面,在师资与学生的双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统筹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在专业思政方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强筋骨课程教育体系,多维渗透铸灵气素拓教育体系”的双体系渗透融合培养模式.在课程教育体系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OBE的教育理念,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深化课程教育体系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在素拓教育体系方面,从各门理论课程分配学时,设置素质拓展项目,大幅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学分,丰富了本专业的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急需培养一批国际化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本文对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化教育模式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讨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和国际化的氛围与环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打造“行业技能+中国文化+国际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对外事务机构,营造国际化氛围.另外,基于国
近几年福建省的石油化工与油气储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等大型企业在福建省先后建成了大型油气输送管道、石油储备油库、大型30万吨级原油和成品油码头、LNG接收站等相关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都对我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给我校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有效满足福建省及海西经济区油气储运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
油气储运工程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型专业,集油气储运工艺、施工、设备于一体,结合国家行业需求,以油气集输、计量储存、管道输送为主线,为我国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油气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及LNG企业、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培养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
针对《城市燃气输配》课程行业性比较强的特点,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对其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提出了“三搬一融两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现场施工“搬”进课堂,把现场问题“搬”进课堂,把主要设备“搬”进课堂,把最新成果“融”入课堂,将课堂整时间与课余零时间相结合,课堂理论讲授与课余应用拓展相结合,以确保讲课实战化、实践化、实用化、先进化,以解决问题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