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传统聚落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以青海积石镇瓦匠庄村为例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和传统村落人口的急剧流失,我国传统聚落保护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本文通过对青海积石镇瓦匠庄村的聚落现状进行分析,在恢复聚落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视野出发,在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的同时,全面整治聚落人居环境,使其成为有着良好生态、宜居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传统聚落,以期对黄河沿岸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该文聚焦于传统民居保护改造过程中,原住民提出的居住需求与传统民居保护措施的矛盾.以道口一面街保护改造工程为例,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前提下,从建筑空间、体量和材料等方面分析解决矛盾,为道口古镇其它片区和其它地区传统民居保护改造提供借鉴.
由于当前城市更新以及新农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中的新与旧之间的碰撞也日益激烈,因此出现了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传统建筑逐渐被新建建筑所取代的现象,而现存的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传统建筑大多已残破不堪或被改的面目全非.然而在川西地区的大山里隐藏着一个全木结构民居保存相当完好的传统场镇.本文就当地场镇的保护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对当前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的传统村落包含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元化价值.然而近些年来传统村落遭遇了自然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依旧没有明显改善,传统村落的保护仍长期陷于困境.本文以“生态博物馆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体系及取得的成果,其次客观分
文章通过分析怒江流域秋那桶地区旅游资源以及农家乐发展困境,从国家对乡村复兴的宏观战略出发,提出该地区应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庭院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院落”为单位组织乡村外部空间设计及民宅功能更新.该策略不仅避免了贫困山区大规模盲目新建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是对旅游经济契入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农宅更新作出的回应,特别是其中“就地更新”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