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大型水体及巨厚含水松散层下综放采煤

来源 :全国“数字矿山”与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叙述了兖矿集团杨村煤矿在泗河及河床下为185m第四系巨厚复合含水松散层下,采用综放开采二迭系3煤厚煤层,在防砂煤岩柱条件下进行了全厚开采,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数据和留设防砂煤岩柱管理经验,使水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本文对沿着李四光开辟之路,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地学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指出李四光所倡导的创新道路并没有过时,它和现代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是一致的,也是超前的.李四光重视从整体上系统地观察地质构造现象,提倡严谨的治学方法,应用力学方法分析地质构造成因和地壳运动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李四光挑战权威,标新立异,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介绍了藏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和有关专家的设想,提出了开展前期调研和论证的工作建议.认为:藏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水荒的可能途径;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藏水北调工程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国家应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一设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该项工程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环境影响、选线方案、输水方式、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效益与风险评估、实施步骤以及国际协调等问题进行初期调研论证
本文对西藏札达盆地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地貌分带特征明显,晚新生代以来,札达盆地上升,在盆地边缘及内部存在较强烈的断裂活动,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崩塌堆积,在构造节理的主导下,穿越盆地的象泉河及其支流,对岩石地层进行侵蚀、切割和雨水的淋蚀、寒冻风化的剥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见到的景色壮观的塔林地貌景观.
在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附近发育多条断裂.本文通过穿越各条断裂的地质剖面及地震探测资料,认为其它断裂是早期形成的逆冲断裂系统;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切割其它断裂带,是后期形成的高角度走滑断裂带.文章认为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切割早期活动断裂的特征反映了最新构造变形与早期构造的差异.由于中卫-同心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早期断裂不同,沿该带的强震破裂也不会触发早期断裂的活动.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的E3、N12、Q2、Q3-4四套山间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四次隆升作用。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响应反映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全新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部与第三级阶梯的接触部分,发育了许多高大的山脉。这一峡谷地带,堆积地貌不发育,而山崩、滑坡、泥石流频繁;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山下为茂密的森林,而山上为雪山、冰川,共同构成瑰丽的图景.在这一高山峡谷地区数千米高原上,分布有不少由古冰碛物发育形成的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是湿热气候的产物,这表明古冰碛物堆积时的高原并不高,同时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通过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内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的时间序列.根据河湖相沉积中的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综合分析,可将札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化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为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的划分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探讨了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区域数字矿山,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矿山的构想,针对数字矿山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了数字矿山应具备的基本功能,阐明这是一条构建数字矿山的可行之路。
本文介绍了陕西煤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开发的矿图管理信息系统(GMMS)的特点,及其在煤矿生产使用中的体会。
本文简述了煤矸石露天堆放及自燃,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土地破坏和水土流失,总结了王台铺矿利用煤矸石填沟造地和复垦土地的经验和方法,介绍了王台铺矿近十年来填沟造地和复垦土地保护环境等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