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曹鱼MHC-Ⅱ β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来源 :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的方法,得到1161bp的军曹鱼MHC Ⅱβ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括20bp的5末端非编码区(5UTR),394bp的3末端非编码区(3UTR)及747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8个氮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7.99kD,等电点为6.21.通过构建MHCⅡβ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军曹鱼和已知鱼类,老鼠,鸡及人类MHCⅡβ基因的同源性在28.5%-77.1%之间.所推测的蛋白序列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包括:前导肽,β1,β2和CP/TM/CYT区,保守的半胱氨酸等.同时构建了pRSET A-RCMHC Ⅱβ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HC Ⅱ β基因的重组表达和免疫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单增李斯特菌(LM)是人畜共患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及禽类共患的李斯特氏菌病。分离提取高质量的RNA是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表达与其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基础。单增李斯特菌属革兰氏阳性菌,难以破裂的细胞壁严重干扰RNA的分离提取过程,现利用液氮研磨破壁建立了该菌的总RNA提取方法,并对用到的两种试剂盒进行了改进和比较,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该方法对RNA提取困难的革兰氏阳性菌效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作为传统中药的活血化淤良药,由于天然资源的日趋减少,近年来各地竞相开展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养殖,但是其基础性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实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镜观察对宽体金线蛭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宽体金线蛭消化道由食道、嗉囊、肠、直肠组成.嗉囊向两侧伸出11对侧盲囊,第6对侧盲囊狭长并延伸到直肠两侧.食道管壁主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
结合洪湖地区低湖田河蟹池塘养殖的特点,设计出4种典型的本地养殖模式,在洪湖滨湖养殖区进行了为期250d的养殖实验.对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7~10月的水化学和水草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监测,并与水源生境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各因子对河蟹收获参数的影响,以期揭示河蟹养殖池塘的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影响河蟹生长及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8月份水温达到最高值,氨氮为最高水平,说明高温季节是防止河蟹因氨氮浓
会议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海洋生物,青蟹的人工养殖在水产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其养殖方式中生长、蜕壳难以调控.本研究从中国东南沿海分布最广的优势种拟穴青蟹中克隆得到了胰岛素基因(EC 3.4.21.4),其cDNA全长为881个碱基,开放阅读框包含780个碱基,编码的蛋白由259个氨基酸组成.基因组DNA中包含89个碱基和91个碱基的两个内含子.拟穴青蟹胰岛素蛋白的单体分子量为28.15千道尔顿,等电点为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在0 m·s-1、0.1 m·s-1、0.3 m·s-1、0.5 m·s-1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在任何流速下,罗非鱼幼鱼的游泳状态变化不明显,在各种流速下罗非鱼GIFT strain Nile tilapia (Oreochr
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及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敏感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盐酸二氟沙星、盐酸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氟苯尼考进行比较;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麻保沙星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
会议
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五倍子对鳗鲡养殖中常见主要致病菌(肠杆菌B01、迟钝爱德华氏菌B09、豚鼠气单胞菌B18和嗜水气单胞菌B27)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然后再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五倍子在0.5、1、2、4倍于各菌MIC时对鳗鲡病原菌株B01、B09、B18、B27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五倍子在0.5、1、2、4倍MIC值时对鳗鲡病原菌株B01、B09、B18、B27
对池塘(Pond group,PG,投喂商品饲料)和网箱(Cage group,CG,不投饵养殖)养殖匙吻鲟的生 长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结束后,PG组平均体重为0.708±0.0170kg,平均日增重5.06±1.22g,平均体重(y,g)与养殖天数(x,d)之间的关系为y=5.1764x+110.39,(R2=0.9748); CG组平均体重为0.512±0.082
为了研究锈斑蟳的幼体发育,我们在实验室内孵化和培育锈斑蟳的幼体,并对锈斑蟳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锈斑蟳幼体共分2个阶段,分别为潘状幼体和大眼幼体.锈斑蟳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共蜕皮7次,即溞状幼体阶段蜕皮6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第1颚足和第2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是进行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特征.第Ⅰ至Ⅵ期第1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9~10,13~14and 15~16根;
从患出血病草鱼体上分离出2个菌株,分别命名为wp3和zc1.传统分类学及16s rRNA基因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对此2菌株的气溶素(aerolysin,aerA)基因和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进行克隆、序列与结构分析.aerA和hlyA均为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基因,具有溶血性和细胞肠毒性等相似的毒力作用.近年来此二个基因常被应用于菌株毒力的评定.aerA和hlyA基因的序列长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