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致知~在地实践的身心复元路径(专题研讨)

来源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四川“5·12”地震后心理援助第二届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笔者于台湾30年心理教育工作的实践方法,并由此方法做轴线贯穿台湾921的参与与大陆512的参与经验。
其他文献
目前说话人识别中采用多系统融合的策略来提高识别率,融合的策略主流的算法是采用线性逻辑回归的融合策略。这种融合策略是从每个系统得分的总体分布的情况来统一考虑,没有考虑
会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重大地震灾难在给人们生命和躯体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情绪情感造成严重损伤。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品质和能力形成的关键
会议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残疾人从事心理援助工作,也没有完整的残疾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在"512"汶川地震残疾人心理援助中,普遍遵循的是一般心理学的规律。由于其残疾人心理学理
会议
5.12汶川八级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灾区医院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湖南娄底残疾人心理援助大队,他们通过现身说法引起了灾区伤残人员的心灵共鸣,通过生活自理的指导使灾
会议
本文基于5.12 汶川大地震后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创伤后大脑生理机制,提出了体验式修复及自我疗伤的可能,修复的过程也是心理世界重组重构获得平衡恢复正常的过程。同时也探讨了
面对大地震我们如何应对?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
本文将从心理援助、社会工作的概念出发,对四川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反思与探索。
本文论述了什么是花精疗法、志愿救灾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以及亲赴灾区做示范服务和参访未来定点服务的可能性。
相关新闻报导,在512 四川震灾中,12 岁以下的儿童在乃是心理受创最严重的一群,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使遭逢情绪困扰的儿童忘却现实之不愉快,进而纾缓其负面情绪,此即为「发展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