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胡人驯狮图像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代的胡人驯狮图像作为反映辽代的中外关系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图像资料是隋唐以来中国狮子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辽代五京地区及海外地区现存的胡人驯狮图像计35件组.分引献型、乐舞型、乘舆型、镇服型等4个类型,朝觐式、礼佛式、斗狮舞式、狮凤舞式、骑乘式、升仙式、训猎式、御服式等8个样式.驯狮的种属分写意的唐式狮子和写实的粟特式狮子两种,辽代同产生了新样狮子.胡人的族属基本与辽代的域外交聘国家相吻合,大食人和粟特人占有重要地位.辽代的胡人驯狮图像在东亚美术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喀什是我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文化整合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文化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它既是性质不一的地域文化的整合,又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整合,更是不同体系的文化之间的整合。本文探讨了喀什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动因.从历史时期喀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三种文化整合形态都在不同程度地持续的产生和发展,不同文化因素的不断介入,使得喀什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分化、重组和
明代,马政为一朝之重,所以明政府在全国采用官养、民养相结合合的牧养方式.在辽东边地,则建立了行太仆寺、苑马寺等官方机构来管理这一地区的马政、孳牧马匹.但随着明代中后期马政败坏,明朝在辽东的养马方式、行太仆寺、苑马寺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苗疆边墙是明清两代先后于苗疆修筑的,一道用以防御和镇压"苗民"的军事工事.边墙修筑的历史过程是苗疆开发的历史过程,也是现今苗疆历史文化生成的历史过程.在苗疆历史文化生成的过程中,边墙成为了汉族"儒"文化与苗族"蛮"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之表现的图像符号.通过对边墙"儒""蛮"图像符号功能的解读可以更好理解苗疆现今的多元一体文化.
红帽系是噶玛噶举派中仅次于黑帽系的重要活佛转世系统,该系统的活佛转世开始于14世纪,在乾隆年间被禁绝转世,共有十世活佛,其中过半数的活佛热衷于政治权势.本文对红帽系历世活佛主要事迹以及该系统的转世和被禁绝做了简要论述.教派建立之初都注重宗教自身教义的弘扬和发展,但要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又是离不开统治阶级扶植的,红帽系正是这样的发展过程。但由于所依赖的当地政府的倒台,其发展也进入衰落阶段。宗教最终是为
文章结合蒙、藏、汉、俄等中外文献资料,重点研究土尔扈特部落自公元1628-1771年间在伏尔加河流域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寺庙.认为藏传佛教在伏尔加河流域时期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远离故土、远离藏传佛教中心而停滞,特别是在阿玉奇汗统治时期,将藏传佛教推向繁盛阶段,同时认为土尔扈特部落在伏尔加河时期所建的藏传佛寺主要有6座,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之特点.
金城属国是西汉时期安置归降羌众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其行政管理系统中设有帅众王、侯、君等职位,属国吏民"因其故俗".护羌校尉并不是金城属国的属国都尉,原因是金城属国和护羌校尉管理对象的性质不同、管辖范围不一致;护羌校尉和属国都尉的职责也多有差异.东汉没有设置属国都尉,原因是东汉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将羌族纳入郡县管理体制.护羌校尉管理更为直接,且职责与属国都尉有些
"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这一策略早在清朝初期就被统治者运用了.从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致书藏巴汗和五世达赖喇嘛到顺治九年(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见顺治帝,共经历了15年.在这段时间里,西藏地方和中国内地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试图用清政权敦请五世达赖喇嘛进京及达赖喇嘛朝见顺治帝的史实,来探析当时西藏地方与清政权之间的关系.五世达赖喇嘛在1653年进京朝见顺治帝,从侧面也反映出当
本文以羊品种判断为切入点,从图像、文献及研究情况等三个角度,对"五羊传说"及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现在的结论是开放性的:尽管现在所 见是山羊,但学术证据似乎更支持绵羊,至于最后的结果,还要进一步研究。通过上述也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术过程,其中释放出的学术信息,对解释一些重大学术难题具有启示作用.同时指出其探讨的过程远比最后获得答案更为重要,值得民族史、文明起源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继续
甘泉是西汉的北部军事要塞,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北部边界.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甘泉由军事战略要地转为国家宗教中心的分水岭.泰畤的建立是甘泉中心地位确立的标志,但甘泉取代雍地成为郊天之所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武帝在甘泉设置九天巫与其对它方神祗的新奇和对匈奴的政治笼络有关.西汉前中期的国家宗教以皇帝个人信仰为指归,因而不论是雍地郊祀"五帝",还是甘泉郊祀"太一",其实质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在成帝、王莽时的
我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的宗教信仰模式,地方性知识的理论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知识观,为人们开展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对维护和发掘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尊重多元文明,尊重多元文化,尊重多元信仰的交往的发展,地方性知识的观念必将逐步深入人心,渗透到了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甚至会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