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汞同位素研究渤海生态系统中汞的生物累积和循环

来源 :第九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74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全球人为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汞在持续增加,从 1995年的 1910 吨已增长到 2005 年的 2320 吨[1].这些人为排放的汞构成了水生态系统中汞的主要来源,而如何揭示这些汞在水环境中的归宿和循环(不同源的贡献,沉降/二次释放,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营养级传递等)成了一项势在必行且具挑战性的任务.汞同位素技术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并已用于示踪汞的环境过程及识别不同汞源[2].
其他文献
Reactive nitrogen(Nr) is a critical nutrient for food,feed,fiber and fuel.However,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 is one of the most anthropogenically altered nutrient cycles on earth.Many scientific resear
会议
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queous film forming foam(AFFF) formulations,used against hydrocarbon fuel fires.
会议
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存在,且大气停留时间长,大气过程中汞的形态转化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云雾是大气汞液相化学反应的重要介质,极大程度上影响大气汞的迁移转化和湿沉降.本文于 2015 年夏季在华北地区高山站点-泰山开展了云雾水汞的研究工作,初步分析了云雾水中汞的赋存形态和影响因素.
会议
汞(Hg)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物,严重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大气环境中,Hg主要以单质态 Hg0 ),气态 Hg2+和颗粒态HgP 存在.大气 Hg 沉降后,会不断累积和转化为 Hg2+和甲基汞(MeHg).
会议
大气汞污染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之一.现代社会燃烧煤炭,石油及柴油等化石能源,并由此产生大量大气汞排放,造成了一系列严峻的污染问题.大气汞主要通过呼吸作用直接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会议
汞污染地区居民汞暴露的来源非常复杂,其可能通过食用鱼肉和大米导致甲基汞暴露(甲基汞吸收率超过 95 %);通过食用大米和蔬菜等食物、服用中药、使用美白化妆品导致无机汞暴露(无机汞吸收率仅为8 %);通过补牙、呼吸大气导致汞蒸气暴露(汞蒸气吸收率为 80 %).人体汞暴露途径多元化,如何有效区分汞暴露途径成为政府制定防控措施的关键,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识别不同形态汞暴露途径的示踪工具.
会议
东亚地区是当前全球汞排放最为显著的区域,而我国又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汞排放国.关于东亚大气汞的质量平衡与沉降输出已在不少研究中论述.然而这些研究所采用的自然源与人为源排放清单较为陈旧,不能很好地代表我国的汞排放.
会议
近年来,全球均有大量文献报道,指出在存在有较长时间大气汞历史观测的观测点在过去 15 年以来均出现了大气汞浓度的显著下降,人为源汞排放下降被认为是出现汞观测记录值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观测站均位于北半球发达国家,在亚洲和较偏远的青藏地区,长时间大气汞历史观测数据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如何利用当地特有条件反演高原大气中元素汞历史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会议
全球人为源汞排放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为控制汞污染,国际社会于 2013 年 10 月通过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公约于 2017 年 8 月 16 日正式生效.公约控制条款涉及汞的生产、使用、永久贮存、国际贸易、大气排放、含汞废物处理、汞污染场地修复等控制领域,上述领域中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尤其在汞矿开采、大气排放与含汞废物处置等领域.按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需采取措施控制并减少汞
会议
汞(Hg)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每年被植被叶片转移固定的总量能够达到 1100 吨,能够达到整个大气储库(5000-5500 吨)总量的约 20 %.然而,汞被植物叶片吸收后是否存在再释放过程尚存在不确定性,使得全球森林系统的源汇关系存在很大的争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