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復興的一個案例的考察

来源 :2017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y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7年7月28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台湾开展,迄1991年3月28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成立後,相关单位所推动文化复兴运动之业务,亦相继宣告结束;而这一切也象徵了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与转换!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企图在儒家文化人文精神的前提下,致力於以伦理、民主、科学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该运动自教育改革与社会活动两个方面透过各种不同的管道将儒学的中、孝、人、爱、信、义、和、平等伦理道德观念,发为心声、广为宣扬、力行实践,成为一代人追求生命与人格典范的圭臬.此外,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的岁月里,也正是台湾创造经济奇蹟的年代,论者亦多视儒家教义,为当代经济发展与生产交易的价值规范.不过,自1980年代中期、特别是蒋经国去世之後,随着民主政治的转型与民粹主义的崛起台湾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儒家文化也成为一种贴有标签的意识形态,似乎必欲去之而後快.在本篇文章中,我从中华文化自信与创新的角度,以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基本精神与其实践作为基础,将儒家伦理与社会教化之间的关联性如实呈现,以为鉴往知来於一二。
其他文献
今年10月中共19的召开,对海内外都产生了相当的震撼,习近平总书记定於一尊,各方都刮目相看.相对于西方各国都面临相当严重的政治问题,中国治世(pax sinica)己正式登场,而二战后至今的美国治世(pax americana)己日渐退场,相形之下,我长彼消的情势明显.虽然如此这只是一个黄金交叉(Golden Cross),如何形成长期有利的态势,还将面临相当的挑战.在此有利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展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之精髓即儒家的中和之道,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将中与和归为天地间的大本达道,亦即世界万事万物之根本规律.何谓中?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即指事物所处之最佳状态.何谓和?和者,指事物虽有不同而所处之最佳和谐状态.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统一的时间与进程,要求和平发展要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新时代对台战略有必要做策略调整,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以增进两岸共同利益与国家认同,促进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两岸融合发展在内容方面包括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两岸社会(文化)融合发展、两岸政治(安全)融合发展,目标在于形成休戚相关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包括利益攸关的经济共同体、相互认同的社会(文化)共同体、互信包容的政治(安全)共同体
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得以传承和能够留下深刻历史印迹的民族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必然产生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
近几年「文化自信」成了一个流行名词.这个名词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当然不只是因为是习主席说的,而是有着几种历史语境所共同塑造的.第一个历史语境当然是从晚清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的一种集体的委屈感,这个委屈感曾经爆发维义和团的事件,但其结果只是换来了民族更大的屈辱.后来,五四时期的全盘西化论开始,这无疑是一种对文化自信的完全摧折.如果说义和团乃是一种由于自卑而唤起的自大狂作祟,那五四就是纯然堕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演说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其後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作为在新时代中国复兴的伟大意义.而蒋中正在民国三十九年光复节前夕,发表文告表示:现我们之政策,就是要建设台湾成为三民主义之模范省.期使台湾人人能激发民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从文化自强做起.而文化自强意味着文化意识的推动,也反映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一个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形象将为境内外与两岸三地的华人同胞传递一种归属感与使命感.而文化企业的可持续性考量与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都应该是政府审核的标准之一.在文化自强的实践路上,深入民间的教育工作,符合大众的传播渠道,民间企业与政府的极力合作,这些都将是成功的因素.最后,两岸之间的发展议题不应该止于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谈到中华文化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多元融合不断进步的内涵以及中国地理环境造成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其次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当代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理解体现中华文化内部发展与外部结合的多元并存与有机一体;第三是必须正视和必须维护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安全发展,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建构,这些建构在许多地区仍然
本稿件系应第三届中华文化论坛主题「推动文化创新,构筑中国精神」,针对戎装民族风加以省思,期能兼论文化复兴与创新精义所撰.本稿件首先探讨若欲讨论中华盛世,则必须兼具文治与武功;随後强调若欲达成民族复兴,更须珍惜先贤所遗文化资产,做为振兴民族未来生机之张本.紧接此节则是更进一步提醒,若是国族不重视文化传承,则无法保存其足以为傲之文化根源.最後则是提出警语,华夏文明数千年,对外征战抵御外侮过程中,在戎装
中国大陆坐拥长度高达16万公里的各式铁路运输周转量占到世界的68%,现在更朝着一带一路的宏大蓝图持续发展.如果针对境外观光客采用欧洲与日本使用多年的「铁路通票」制度运用强大的经济优势,吸引全世界观光客的来到,并把中国铁道所蕴涵的各种文化底蕴发扬出去那将可开启一个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不仅能让包含台湾在内的观光客更加认识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也能让爱好者众的铁道文化,在强大经济动能的支持下永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