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小说论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毅衡的作品数量不多,发表在国内的更少,但仍有颇多值得关注之处。当年从矿场考进社科院,又求学美国,先后师从卞之琳与汉学家白之两位先生,赵毅衡的个人经历就极富于传奇色彩。赵毅衡在研究和创作中都表现出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儒释两脉更是独有心得。做理论研究的人写小说,往往会流于板滞和空疏,偏偏赵毅衡不仅深谙现代小说的叙述技巧,而且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味和感受,同时又保持了一点儿“禅悟”的慧心,三者的结合汇成了他作品中的“高远气象”。 赵毅衡的小说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一系列试验意味极强的先锋小说。 第二种是一系列意味隽永的现代传奇,这类创作大都不乏“通灵”的成分(《市场街的诗人》是个例外)。 第三种则是历史故事的“新编”,这类作品有着极强的解构意味。 纵观赵毅衡的这三类作品,有两个共同点值得重视。 一是对现代小说意识的谙熟,尤其是元小说技巧运用的得心应手。 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他写作的姿态及其处理题材的手法。在更多的作品中,赵毅衡进一步将探寻的目光深入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在这些作品中赵毅衡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海外华人想象中国的图像。
其他文献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讲,移民者离开本民族踏上异国土地这个行为本身就带有文化思考与文化选择的特点,意味着移民者将自己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连根拔起移放在异质文化的土壤中。
会议
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初期,困扰大陆学者最大的问题是资料的欠缺,挂一漏万,经常导致对作家作品的“误读”,也招致台港和海外学界的诟病。本文以《台港文学概论》(修订本)台湾文学部
韩国华文文学历史具有一种文化互动性,韩国的华文作家在创作时潜在地将汉文化视为重新认识韩国和主体自我的文化参照系。也就是说,韩国华文文学是对中、韩文化的双向
会议
特早巨无核 欧美种,自然无核,穗 重500g左右,着粒紧凑,果粒圆形,紫 黑色。粒重8-10g,经药物处理,穗重 700g左右,粒重10-14g,肉质坚硬,含 糖16%左右,风味好,品质优良,树势强。
期刊
学界由于长期过于注重仅仅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因而对林语堂藉以道家思想回应20世纪科学、政治及文化诸问题的深刻动意却习焉不察。事实上,林语堂30年
会议
在海外华人中,大概没有比印尼华人经历过更多历史曲折的了。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印两国解决了印尼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然而,相当多的作家仍保留着中国国籍,他们站
会议
期刊
自十六世纪华人大量迁徙之时起,菲律宾华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福建闽南地区,尤其集中于晋江一带。长久以来血缘和地域的牵连,使他们一踏上异国之地就自动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连带关
潘郁琦在诗集《今生的图腾》序言《应岁月之邀》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考古学家在辽宁发现了一粒一千三百年前遗落的种子,在小心研究、栽培之后,竟然培育出了一朵新生的莲花,“重现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