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城市形态对热浪天气的缓解作用

来源 :中国第二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ue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大连市2018年8月热浪天气为研究背景,利用ENVI对Landsat8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反演.利用基于Python的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城市形态参数,包括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D)、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FAR)、建筑平均高度(average height,AH)和离海岸线的距离(distance from the coastline,DFC).利用SPSS和GeoDa计算LST与城市形态参数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并建立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LST的莫拉指数高达0.8,证明其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误差回归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参数优于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得到LST与BD、FAR、SVF及DFC呈正相关关系,与AH呈负相关,其中DFC与LST的关系最强;随DFC的变化,城市形态参数与LST的关系也发生变化,这表明海风渗透作用对热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为中纬度寒冷地区的滨海城市提供了一种热环境的研究思路及缓解热浪天气的依据和方法,为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创建宜居城市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该文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讨论稿从萍乡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原则、规划思路、规划目标、规划重点项目、近期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萍乡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势下符合萍乡市情的园林绿化发展之路.
本文首先分析了园林植物配置的意义及研究的必要性,并且对赣州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以及总结,从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功能性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对赣州市园林植物配置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思路与建议,旨在推动赣州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进一步快速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增加了干旱、暴雨、洪水、森林火灾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快速城镇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大规模城市建成区阻断了与自然环境区的连接,大面积不透水地面改变了自然水文过程和排水模式.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如今地方政府主要的应对理念,城乡韧性被认同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城乡发展新价值目标.本文构建城乡区域的蓝绿基础设施的韧性目标框架,探讨适应气候变化的蓝绿基础设施韧性规划路径.首先是蓝绿基础设施现
主要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绘、温湿度测量研究、彝族文化溯源,探讨彝族传统文化、民居空间形态和微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得出凉山彝族民居独有的文化智慧和绿化智慧.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川凉山地区现代建筑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依据.
为了建立三维空气质量数据采集方法,观测区域PM2.5浓度垂直分布及其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以校园内某居住小区为例,使用无人机搭载传感器按照不同高度航线飞行、定点悬停和人手持仪器在1.5m高度处步行、站立停留的方式,观测该住区室外PM2.5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分布情况得出:一天内不同时间段PM2.5浓度随高度增加变化各异;PM2.5浓度与空气温度、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影响因子显著
居住区室外风环境是居住区微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居住区生态质量和室内风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中产生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热岛效应等问题也都与风场有着直接的关联.传统的居住区室外风环境评估主要是改变建筑布局、建筑覆盖率等因子以改善室外风环境,而关于植被绿化对风环境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室外风环境为评价标准,利用ENVI-met4.2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有无植被,不同种类、树冠的乔木以及单
三峡库区已经进入“后三峡时代”,实现库区人居的环境品质提升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本文以环境小气候改善为研究切入点,以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为靶区,开展了库区小城镇产业空间环境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证研究.遵循“问题明晰——策略凝练——设计优化”的研究逻辑,首先对应农业产业空间、商贸产业空间、工业产业空间、旅游产业空间,分别选取晚熟龙眼基地、源阳路农贸市场、鸿运造船厂、大唐荔枝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物理
选取狮子山广场开敞硬质式、高密度树阵式、低密度树阵式、中密度自然式和低密度自然式五种绿化形式空间进行SVF和小气候测量,采用PET作为热舒适指标,分析绿化形式的夏季热环境效应特征及热舒适与SVF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开敞硬质式,高密度树阵式和中密度自然式降温效应显著,平均降温约0.69℃和0.43℃,可改善热舒适度为2.2℃和1.1℃;低密度树阵式未表现出降温效应,PET最高;SVF与平均PET
本文通过分析西南地区典型民族聚落在地域环境尤其是气候的适应过程中,在聚落形态、住居形态与技术体系三个方面的营建特征,总结出西南民族聚落在对地域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从被动适应到自律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规律,为当下西南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以武汉都市发展区晴朗高温小风天气(2018年7月15日~17日)为背景,旨在探讨精细化土地利用数据和城市冠层方案的耦合是否能更好地模拟城市气象要素变化,并将模拟结果与华中农业大学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0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能更合理地反映研究区域的地表覆盖类型分布,从而提高了近地面温度场和风场的模拟效果;UCM试验对2m气温的日变化模拟最优,其次分别为BEP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