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

来源 :第十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u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5年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分析黔南≥35.0℃高温日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变化,黔南的高温按海拔高度的不同基本分为3个区域,一是低海拔地区多高温天气,二是高海拔地区无高温天气,三是中间区域少高温天气.出现高温最多的月份为8月,7月次之.高温出现最多的罗甸站,近10年来是高温日数偏多的时段.
其他文献
文章根据张掖城市湿地研究区内外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稳定同位素(2H、3H、180)的测试数据,分析了不同水体的环境同位素特征,得出研究区水体存在着复杂的补给关
沙漠化是中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兰州发现地热异常区后,共实施5眼热水井,根据水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区地下热水以温热水和热水为主,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热储层中可能含
利用贵州省33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日降雨量资料,统计了乌江流域季、主汛期(4~9月)和年降雨量、最大过程降雨量以及暴雨日数,并展开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乌江流域
运用micaps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1月中旬柳州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地面冷高压脊的控制之下;(2)"11·12"过程暴
利用常规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NCEP资料分析了1330号台风"海燕"在登陆后,仍能维持较长时间为台风结构及强度的主要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雷达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3-14日发生在柳州市的一次暖区与锋面共同影响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热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针对2016年7月1-5日柳州市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各物理量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我市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物理量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3年5月10日柳州出现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中,水汽通量散度、涡度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报表资料,对2016年2月13-15日和3月9-10日黔南州出现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发生的,分别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