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储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qu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90~2000年间中国26个含油气盆地储产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我国油气储量变化趋势.中国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呈缓慢的增长趋势,剩余可采储量变化不大,原油探明地质储量的增长明显小于采出量的增长.东部区仍是原油增储上产的主体,新增储量占全国同期新增的53.98﹪,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69﹪.就单个盆地而言,在90年代原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增长列前10位盆地依次为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海域、准噶尔、塔里木、吐哈、珠江口、苏北和二连盆地.10年间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区,占全国同期新增储量的89.87﹪;剩余可采储量占74﹪.就单个盆地而言,天然气储量增长列前10位的盆地依次为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莺歌海、柴达木、渤海湾、东海陆架、松辽、准噶尔和吐哈盆地.90年代中国发现的油气具有如下特点:①大型盆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构成我国新增油气地质储量的主体;②地层岩性型圈闭型明显增加;③海域和前陆盆地获油气重大突破的比例增大;④海相碳酸盐岩领域获油气重大突破;⑤油气突破主要归因于对油气成藏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中东部和海域地区仍是我国未来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之一,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依托地,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开拓和管网的建设.
其他文献
与国外典型的前陆盆地相比,中国的前陆盆地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大陆构造演化具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和强烈陆内活动特征,提供了中国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的前陆盆地多为类前陆盆地,主要受陆内俯冲影响,具三阶段演化特征:早期被动陆缘多不发育或被破坏;中期前陆盆地基本全为陆相沉积;晚期构造运动改造强烈.中国前陆盆地具独特的含油气性.烃源岩主要形成于陆相的湖-沼环境,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陆相沉积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油气勘探不断发展,概括起来有四大新发现:(1)渤海海域由于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成藏在浅层发现石油地质储量超过亿吨级的油田群;(2)中西部地区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3)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隆起,发现中国目前最大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大油田;(4)天然气勘探有突破性进展,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在塔里木库车坳陷、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共获得三个重要发现.这四大新发现,对我们未来的
中、新生代块断强烈油气资源丰富的济阳探区具有复式成盆、复式成烃、幕式成藏和复式油气聚集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深化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技术保障.以潜山成藏、陡坡带砂砾岩扇裙成藏、断裂坡折带低位扇成藏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识别和描述、油层保护与改造、稠油热采等新技术,隐蔽油藏勘探空间将更为广阔,济阳成熟探区深化勘探大有可为,将在中国东部油气资源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火成岩油气勘探的复杂性着眼,探讨了火成岩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火成岩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火成岩含油气评价与勘探目标选择的思路与方法.提出火成岩含油气评价以储层研究预测为重点,以单井精细分析与地震储层预测为手段而展开;其勘探部署应优选位于构造带主体、近油源、且遭受强烈后生改造的溢流相和穿插于生油岩之中的侵入相为首选目标.
现代大量的海洋学调查和古代地层记录中的深水沉积研究表明,在深水沉积中存在着许多由等深流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堆积体,这种堆积体的规模可与浊流形成的海底扇相比拟.其中一种最重要的类型就是等深岩丘,它呈长条形的或伸长状的,横剖面上呈丘状,长度一般为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宽可达数十公里.由泥级、粉砂级、砂级及细砾级等深流沉积构成.其中粉砂级和砂级等深流沉积,单层厚度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厚者可达2m左右,颗粒的分选
莺琼盆地是位于海南岛西及西南部海域,在最近几年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发现(包括4气田和一批含气构造).已获天然气化学组成和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本区以产热成因气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生物气和混合气.根据天然气成因特征的比较分析和气源接对比,热成因气具有煤型气的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崖城天然气和莺歌海天然气的两个亚类:前者主要源于渐新统崖城组含煤地层及浅海相泥岩,同时,西侧的莺歌海盆地有少量的贡献;后者则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和前陆变形带冲断楔是印度-欧亚大陆陆-陆碰撞在亚洲大陆内部的构造响应.通过在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地震剖面的勘测和解释,我们认为库车前陆盆地变形带的冲断楔可分为5个部分:边缘冲断构造楔、斯的克背斜带、北部背斜带、拜城盆地、南部背斜带,断层相关褶皱是再生前陆冲断楔的基本变形形式,可分为9种类型: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滑脱-断层转折叠加褶皱、断层传播/滑
本文根据琼东南盆地勘探程度不均匀的现状,将高辨率与常规层序地层学相结合,分析主要生烃凹陷的层序和沉积体系.琼东南盆地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显示,盆地中有9个较大的凹陷,内有巨厚或较厚的第三系沉积,发育了多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始新统为断陷湖沉积,尤其在中央坳陷带,湖水深、面积大,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早渐新世(崖城组)断陷活动减弱,地形高差减小,沉积范围扩
采用平行化学反应模型(EASY﹪Ro),应用"含油气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模拟系统"对江汉盆地南部不同时期剥蚀量和底部热流值进行了反演,恢复了二叠系烃源层埋藏史、温度史、成熟度史和油气生成史,从二维角探讨了二叠系烃源岩的油气热演化规律,阐明了不同地区油气热演化历史的差异性,指出燕山期、喜山期是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的重要变革时期,对江汉盆地南部海相油气勘探具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构造、沉积及烃源岩的发育演化入手,研究了浅海地区石油地质特征.提出盆地由印支运动期、燕山运动期及喜山运动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合成型,发育了多种类型储层、多套储盖组合的多旋回沉积建造,多套烃源岩系、多种生油母质、多期成烃阶段构成了多元复合成烃,而沉积中心的"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逐渐降低、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以及普遍存在的地层超压现象决定了油气多期成藏而以晚期成藏为主.形成了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