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少见驱动基因突变治疗进展

来源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pw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仍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许多技术例如通过二代测序的广泛开展,使得人们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治疗肿瘤.肺癌基因分型的深入使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自2004年最初发现EGFR基因突变与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肺腺癌疗效相关,随后又不断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证实TKIs在EGFR基因突变患者全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随之,其他基因突变,如ALK基因重排,ROS-1及RET基因融合,Met基因14外显子跳跃突,BRAF,HER2,NTRK等基因突变相继被发现,使越来越关注这些具有少见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也使得NSCLC的靶向治疗越来越精准.目前的靶向治疗越来越依赖于选择合适的患者,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的认识。NSCLC是异质性很强的一种肿瘤,有必要将基础研究的结果“转化”进临床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量体裁衣”、“精准治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方案。
其他文献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4位.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单一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疗效.根据循证医学原则,把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有效方法合理运用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局部晚期患者提高疗效有积极作用,并已成为旨在改善预后的有益策略.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对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进行了探索与评估,但至今尚未形成标准的局部晚期食管癌
纵览近百年来整个外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涌现的新术式新技术的推动下,从粗放到集约,从开放到微创的发展史。但是正是依托于新技术新术式的应用,才有今日外科学的蓬勃发展,胸外科也是如此。每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新术式的出现,总伴随着怀疑与争议,也正是于此,才使之在质疑声中不断完善更臻于完美。纵隔镜从最初的诊断性应用为主,逐渐发展到治疗目的,正是医务工作者不断积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未来
近年来,食管癌的基因谱和治疗手段取得进展,但传统的放疗或放疗参与的综合治疗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这里对食管癌的放疗相关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食管癌目前居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人数达40万以上.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食管癌的治疗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目前食管癌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5年生存率约15%~25%.虽然手术切除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但手术治疗失败率较高,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单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食管癌被认为既是一种区域性疾病,又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激活促进细胞分裂、迁移、增殖、分化等恶性生物学行为.HER-2/neu阳性乳腺癌是指免疫组化法3+,或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色素原位杂交法(CISH)显示基因有扩增的一类乳腺癌.20%~25%的乳腺癌呈现HER-2阳
放射治疗作为中晚期食管癌主要治疗方法,对其照射范围和照射剂量的研究始终是放射肿瘤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三维适形调强精准放疗技术广泛临床应用,此方面研究越来越被关注.既要保证肿瘤靶区得到足够的照射剂量达到根治目的,又要保护食管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免受照射或尽量少受照射,以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因此对食管癌靶区照射范围的研究比以往更被重视.
雌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性激素,在女性一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病理状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女性的周期性子宫内膜脱落到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产生均有它的参与.而提到三阴性乳腺癌,首先都会想到ER(-),PR(-),HER-2(-).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其中的ER所指的仅仅是ERα66,实际上部分三阴性乳腺癌还是会表达ERβ,ERα36,以及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GPR30或GP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当今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我国女性每年乳腺癌发病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亚型的60%~75%,内分泌治疗是这类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内分泌耐药给疾病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HR+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是影响全世界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据GLOBOCAN统计,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2015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病例约26.9万例,死亡病例约7.0万例,分别占女性发病和死亡的15%和7%.晚期乳腺癌属于乳腺癌的后期阶段,往往提示患者预后差.但近年来随着乳腺癌治疗药物的陆续研发、治疗方法的逐步改进以及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晚期乳腺癌的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个常见驱动基因,在中国NSCLC人群比例约占3%~5%,多见于肺腺癌、不吸烟、年轻患者.作为融合为主要突变形式的基因,能与之融合的伴侣基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为EML4,目前已发现的有21种EML4-ALK的融合形式,另外ALK还可以与TGF、KIF5B、KLC1、PTPN3、STRN等基因发生融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E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