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尾矿地砖的设计与制备技术

来源 :2016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理论设计和试验验证提供了一种新型地砖,其目的除了充分回收利用废弃建筑垃圾和铁尾矿,更定位于可以夜晚指示路线并且可以自由组合的功能,其具体功能体现为:按应急疏散路线自由粘贴夜光带,从而指示路径的方向和位置。如果使用过程中指示路线发生改变,可以任意重新粘贴夜光带。具有强度较高,指示标志连贯明确,路径可以自由组合,耐久性、防滑性好和造价低廉的优点。
其他文献
以我国市政工程常用的球墨铸铁胶圈柔性接口管道为例,分析了管道柔性接口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柔性接口的最大轴向拉力和弯矩理论计算公式,给出了柔性接口最大安全弯曲转角。结合前期试验数据,建立了球墨铸铁管道胶圈柔性接口的刚度矩阵,为开展管道柔性接口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应用Midas Gen 软件,针对第三类场地地震波作用下的三跨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行波地震响应进行研究,在开间、进深方向分别施加第三类场地地震波,对比框架结构在一致激励和行波激励下的底端柱剪力的变化,并分析地震波的频率因素对框架结构行波效应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一致激励相比,行波激励下柱剪力存在增大现象,迎波方向的柱剪力增大现象明显,行波效应明显的地震波的频率主要在低频阶段。
本文对遗传算法的编码、种群设计、选择、交叉和变异均进行了改进,然后将其运用到寸滩长江大桥的传感器优化布置中。首先分别进行了竖向和横向单自由度传感器的优化布置,然后进行了各方向、各测点传感器的联合最优化布置。研究发现了大跨度桥梁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对称性和继承性,阐述了测点数目与振型阶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解决了复杂结构单一构件或者组合构件的传感器优化配置问题,弥补了原有MAC 模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有效粘结作用是两者共同工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的粘结破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基于拉拔试验,通过对陶粒和全轻混凝土的微观机制分析以及全轻钢筋混凝土的粘结破坏分析,从中发现,全轻混凝土与钢筋粘结的能量机制与一般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能量机制趋势基本一致,粘结破坏仅发生劈裂破坏和拔出破坏两种形式并包括了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两种类型.通过在加载过程中对总能量消耗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全轻混
为了在低层住宅建设中推广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在对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前提下,列举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学习研究了前人对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试验,并对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在设计方面上一些关键技术发表了见解。结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背景,归纳总结了现实推广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小净距隧道是某些特殊地形条件下修建隧道的理想选择之一,可有效解决分离式隧道最小净距要求所带来的展线不灵活、占地面积大、高边坡等突出问题。依托广东省江罗高速大石岭隧道工程项目,采用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针对双洞隧道在浅埋偏压地形的施工条件下,模拟施工过程中后行动与先行洞之间不同掌子面纵向间距对隧洞周围岩体的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分析隧洞上方地表沉降、洞周收敛变形以及中岩墙应力随掌子面纵向间距的变化情况,得
依托于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6#坑深部缓倾斜中厚磷矿充填法地下采矿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不充填和折减充填体强度研究地下开采下充填体强度对地下开采下围岩和边坡的应力,位移以及塑性区范围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充填体的强度可有效降低边坡内部位移和应力的变化,可有效改善围岩应力状态,并限制了围岩破坏及裂隙的发展,减少了地表下沉范围和下沉量,结果可拱充填法地下采矿进行参考。
本文基于能量变分法及混凝土徐变理论,建立了两跨逐跨施工连续梁考虑剪力滞效应的混凝土徐变次内力计算公式.以两跨逐跨施工连续箱梁桥为例,研究了连续梁体系转换后由于前后梁段由于加载龄期的差异所引起的徐变次内力对其剪力滞效应影响,并和ANSYS 有限元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解与数值解符合良好,对于存在施工过程体系转化的逐跨施工连续梁桥,徐变次内力增加了梁体在负弯矩区的弯矩、减小了梁体正弯
针对目前铁尾矿利用率低的现状,对利用铁尾矿制备混凝土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建筑工程中常见路缘石的一些局限性,对传统路缘石的块型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其制备成型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最终以铁尾矿为主要原料,设计并制备了整体性能优良、施工简单的新型路缘石。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蕴含了大自然千万年进化所沉淀的智能,其中DNA 分子具有存储容量大、存储密度高、自组装等特点,是信息处理值得探索的理想载体之一。该报告将介绍生物计算的研究背景、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如靶向载药、测序、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