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洪泛面初探

来源 :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洪泛面不仅是重要的区域性地层划分和等时对比标志,也是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的发育位置,因此对其进行详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从T.A.Cross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出发,详细讨论了受异旋回作用控制的陆相层序中的长期、中期与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洪泛面的发育类型、识别标志及其研究意义.并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等常见的陆相沉积体系中的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为例,分别描述了其地质特征,及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与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识别标志.洪泛面因其具有较好的等时性和区域对比意义,将其应用于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其他文献
留西构造带位于饶阳凹陷中部陡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构造带高部位发现了留17、留416等构造油藏后,多年来按照构造油藏的勘探思路在构造带翼部展开勘探,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2002年研究人员立足于该区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转变勘探观念,按照岩性地层油藏勘探思路,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构建等时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重新认识地层对比关系,改变了以往"粗对粗、细对细"的岩性地层对比方案;在层序格架内
本文对层序地层研究和构造研究控制下的三维区储层预测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时间、空间和物源控制进行的地震相和属性分析工作及沉积体系预测模式,准确地预测了本区的扇三角洲一浊积扇一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其后实钻6口井证明预测完全正确。
湖盆三角洲砂体是我国陆相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层,进行湖盆三角洲露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内三角洲砂体分布的露头地质模型,总结砂体分布规律,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对于三角洲砂体储层预测及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分析有重要意义.针对滦平小型断陷湖盆扇三角洲露头开展了露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①识别出断陷湖盆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四种类型扇三角洲,
本文以自然伽马能谱测量值为基础的组合变换和交会等测井综合分析技术来研究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特性,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的应用,取得了碳酸盐岩岩溶地层测井识别和划分对比的明显效果.特别以研究提取的自然伽马能谱钍/铀比和铀相对含量的比值交会法,结合岩性、电性和物性参数的综合识别对比技术,确定了油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风化面及其风化壳的深度和厚度,该风化面的正确划分对研究油区沉积相带、构造、裂缝及岩
非线性最优化反演技术是基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地震信息差异,通过构造模型和测井信息的约束,采用求取最优解的数学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推断储层横向变化.应用非线性最优化反演技术预测河西务南部石炭-二叠系新的含油储层分布取得良好效果,为本区滚动勘探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同时辅助以钻/测井资料对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Abu Gabra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Abu Gabra组被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选择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共识别出9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其中平行-亚平行席状相、杂乱相在个各层序最为发育,前积楔状相、楔状充填相、上超充填相所代表的沉积学意义最为明
在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陆相浊流沉积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形态特征几乎可以和深海分子相媲美,并且在该遗迹化石的宿主岩性中还发现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说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曾发生过海侵或与海相关,这不仅为争论了20多年的"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油气勘探方向也具有指导意义.
苏里格庙油气田主要储集层段是石炭一二叠系中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这套比较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由于储层的非均值性很强,笔者通过对苏里格庙油气田主要储层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储集性的主要原因.认为原始沉积环境控制了油气藏的宏观展布,成岩作用的后期改造直接影响控制了储层的质量与分布井段.
冀中坳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期间地质演化过程展现出完好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整体上构成1个一级周期,3个二级周期,9个三级周期(阶段).同时,构造、气候、沉积、生物群等各种地质要素之间,其演变过程在时间轴上表现出严格的相关性.这些特征可通过地质要素演变过程相关关系模式及2-3-3结构模式予以表征.上述规律不仅仅可以将渤海湾盆地古近系纳入全球对比系统,而且可以对层序划分进行严格定义.依据上述地质
总结了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以及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及沉积、沉降中心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并利用坳陷中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变化特征来研究控盆断裂的活动规律,恢复湖盆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末期及燕山运动造成的盆地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了本区四个盆地充填序列及两个构造层序;除了盆地形成、沉积充填序列受构造活动控制外,沉积层序的发育也受控于断层幕式活动引起的可容空间及沉积物供给变化的控制.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