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影响的特性规律

来源 :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而地铁车站的存在,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背水面水位下降,其中,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耦合不同的陆面参数化方案(Noah、RUC)对2006年6月24日发生在宁波地区的一次典型强对流天气(雷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雷暴发生前期近地面热动力场的特征,Noah方案的描述更为逼真,而RUC方案没有反映出下垫面覆盖的多样性以及城市下垫面的影响,城乡之间差异不明显;Noah方案模拟的雷暴启动、发展过程与观测较为一致,而RUC方案较好地描述出了演变过程中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pattern differs between the central Pacific (CP) and eastern Pacific (EP) El Ni(n)os during boreal summer.
云是表征天气气候特点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大气动力、热力、水分输送过程综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在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云的种类、尺度、结构特征及其演变严重影响着大气辐射,从而影响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武汉和荆州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针对2011年6月17~18日发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得到:(1)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在特定的地域触发产生的,干冷、暖湿空气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剧烈交汇触发产生这次大暴雨过程;(2)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单一云团型、合并型和急剧发展型
人工影响天气的学科基础是中小尺度动力学和云降水物理学,是伴有强相变、含多相粒子群的湿空气中小尺度动力学.为此在处理中需要注意下列几个特征:1.静力与非静力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应当是非静力,因为满足静力近似的条件有三个,即几何条件;适应尺度条件;运动特征时间.这三个条件中的后二个,都是与运动环境大气的层结有关的.
会议
使用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在东亚地区进行降尺度加密,并单向嵌套CMIP5模式成员IPSL的输出结果,对当代(1961-2005年)和RCP4.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21-2050年)的中国东部区域气候进行模拟.利用观测资料对全球模式IPSL和区域模式LMDZ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评估.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冬季环状模的变异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东亚天气气候的影响,重点揭示了天气瞬变强迫和低频瞬变强迫在北半球冬季环状模变异中的不同作用.
会议
The scalar flux-gradient relationships of temperature (□T) and water vapour (□q)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eddy-covariance measurements of air-sea turbulent fluxes and vertical
本文利用1979至2010年ECMWF提供的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统计分析了中国南部冬季风转变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从风场来看,中国南方关键区(108-120°E,20-35°N)从夏季转为冬季的时间较为一致,均在9月初由夏季转为冬季;(2)风场和降水场在关键区的季节转换相对应,也在9月初转换;(3)
在-2.0℃和-5.0℃情况下,通过一系列不同应变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冻结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应变率和含水率对冻土破坏应变能密度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应变率的增大,破坏应变能密度非线性增大,但当应变率增大到2× 10-3s-1之后,应变率的改变不再对破坏应变能密度产生大的影响,并且含水率的增大使破应变能密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有了减小的趋势;破坏应变能密度先随着含水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