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扶正抗毒丸对HIV感染ⅡA期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中药扶正抗毒丸对HIV感染ⅡA期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法,从临床症状体征、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等方面来分析中药扶正抗毒丸干预对HIV感染ⅡA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用中药扶正抗毒丸治疗12个月后,HIV感染ⅡA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卡洛夫斯基积分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CD4+T细胞计数稳定在一定范围,血浆HIV病毒载量略有上升,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扶正抗毒丸治疗HIV感染,可以稳定ⅡA期患者CD4+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不同干预手段对1680例HIV/AIDS患者症状、体征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取2004年河南省纳入中医项目病例的地区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手段对HIV/AIDS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结果:在全身症状、心系和脾系症状改善的方面,中药组及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初步明确
目的:探索艾滋病高血脂症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单位,2010年12-2014年6月门诊随访的病例共458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模型中作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MI指数越小,血脂指标越高;血脂指标与抗病毒药的
本文检索了近10年(2005-2014)年的相关文献,研究了中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中药治疗艾滋病具有提高及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HIV-RNA病毒复制、改善AIDS患者临床症状、与HAART联用增效减毒等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因此应该客观地认识到中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潜力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努力解决现存的问题,使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中发挥更大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扶阳解毒颗粒对艾滋病病毒抑制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两个实验室使用基因扩增,100例感染者分两组,采用自身前后外周血液对照,服用颗粒剂至少12月;或者服用颗粒剂12月后,改服同一制剂的胶囊剂12月.结果:两组服用复方颗粒剂的病人,艾滋病病毒多数受到抑制;但是同一处方的胶囊剂对病毒没有抑制作用.结论:中药复方制剂还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抗病毒的临床使用价
目的:观察复方芪玄颗粒联合HAART疗法对气虚血瘀证AIDS患者症状体征、患者报告结局、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度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复方芪玄颗粒对艾滋病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芪玄颗粒,疗程12个月.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的第0、12个月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并于第0、6、1
论文回顾近10年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艾滋病的研究文献,总结出HIV病毒感染者正气强弱、寒热证候、脏腑功能的变化.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和中医理论分析艾滋病患者人体热结构特征,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对人体热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
转化医学是近10年来医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肺部感染提供了契机.中医药的转化医学模式主要有"从典籍到基础到临床"和"临床到基础到临床"两种模式.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肺部感染转化医学的研究,诊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和外延,逐步提升中医药证据等级,为艾滋病中医药防控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医药防治艾滋
目的:探索中医药干预患者CD4+计数与人口学资料、感染途径、分期、病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满6月以上者,观察治疗前后CD4+计数与人口学资料、感染途径、分期、病毒的相关性.结果:吸毒感染者、文化程度为中学组的CD4+计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即治疗后CD4+计数下降;病毒载量在1万以上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D4+计数(平均数)下降明显.结论:中药治疗HIV/AIDS患者
目的:评价肯尼亚内罗毕地区HIV携带者和艾滋病(AIDS)受试者饮用Restore Plus颗粒冲剂(以下简称"RP")22个月后受试者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实验,将29~49岁的受试者71人随机分为2组:安慰剂组(n=30)和RP组(n=41),RP组服用RP(每次一包,8h一次),安慰剂组服用红糖制剂.每月随访受试者,评价生活质量.第6,12和22个月分析血常规、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疾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其病初起多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满、皮肤疮疹溃烂、苔腻、脉滑等湿热阻滞之象,因此陈定潜老师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为湿毒,现代许多医家也认为湿毒(或湿邪)是艾滋病的致病因素,也有医家认为伏邪疫毒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患病后主要证候特点表现为邪实以湿毒秽浊痰饮为主,正虚以脾气阳虚,肺气阴两虚、肾阴阳亏虚为主,并分析了湿毒的常见表现,湿毒的治疗仍要化湿解毒,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