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澜沧江带红豆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蚀变分带浅析

来源 :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找矿预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豆山铜矿床是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的矿床之一,位于南澜沧江火山弧带.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及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研究.红豆山铜矿床蚀变类型主要以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呈现一定规律,且各蚀变带具有明显的叠加现象.矿体主要分布在断裂上盘蚀变带中,自断裂带→上盘,共出现4个典型蚀变带,依次为碎裂岩化带→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围岩.矿体(化)以脉状、网脉状矿化为主,少量浸染状、块状.由斑岩脉中心至边缘发育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斑岩旁侧围岩中发育放射状石英-方解石-黄铜矿脉.
其他文献
吉家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该区具有传统克拉通边缘的特征,同时也遭受到造山带内碰撞造山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地质调查的不断深入,在该区发现了大小矿床或矿点100余处,其中的大多数具有矿石结构单一、矿体受断层控制、矿石矿物相对简单、同时能够有着明显的围岩蚀变的特点,这些特征成为了反演成矿作用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天然优势。基于此,在吉家洼矿区开展了矿物学、矿物化学、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以
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湘东北金矿石英脉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之前,而毒砂-黄铁矿-石英脉体形成于燕山期142-130 Ma。湘东北金矿的S-Pb同位素值与冷家溪群相似,而与该区的斑岩型矿床和燕山期花岗岩明显不同,指示成矿物质为变质来源;H-O-He-Ar同位素则说明,成矿流体可能具有多源性,包括变质水、岩浆水和地慢水。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期前脉体(加里东期)中的流体含CO2,并有流体不混溶现象出现,其
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的湘东北地区是中国华南一重要的金铅锌铜钴多金属矿产地,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是该区近年来找矿勘查新发现的一大型矿床.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的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闪锌矿以富集Co、Ga,贫Fe、Cd、Ge为特征.根据不同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认为闪锌矿中可能存在4Zn2+?2Fe2++Ge4++□(其中□表示空位)
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以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对页岩气的研究日渐重视,大量研究对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进行了评价和优选,但对页岩气的生成机理,富集机理,成藏时间,后期破坏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对页岩气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总结流体包裹体在页岩气储层的应用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对于页岩气储层的包裹体研究,主要使用显微测温方法,对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进行研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粤北诸广南铀矿聚集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岩浆-构造带中段,地处华夏古陆闽、赣、粤后加里东隆起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凹陷的交汇部位(邓平等,2003),是中国花岗岩铀矿的重要分布区.诸广南体是由加里东期、印支期与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组成的大型复式岩基,内部广泛发育热液铀矿化,如城口矿田、长江矿田、鹿井矿田、百顺矿田等,铀矿化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多产于南北向次级断裂构造内.诸广南铀矿聚聚区是区内长期岩浆活
铜厂沟斑岩型铜钼矿是格咱岛弧燕山晚期Mo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矿床中与Cu-Mo矿化相关的蚀变作用广泛发育.本文在对该矿床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TiO2作为蚀变过程中惰性组分、运用Gresens方程对元素迁移进行定量分析.主量元素迁移特征显示在钾硅酸盐化蚀变阶段和石英-阶段绢云母化阶段Al2O3、K2O、Na2O、P2O5、SiO2持续迁入,青磐岩化阶段Fe2O3、MgO、CaO迁入富集;微
论文主要研究白象厂Pb-Zn-Ag-(Cu-Au)多金属矿床构造-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建立是变分带模型.总结了富碱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分析了典型的构造—矿化蚀变岩剖面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结论:(1).矿床受NE向N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斑岩体内;斑岩体与玄武岩接触带附近、斑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附近;赋存于NE与NW向夹持的层间压扭性断裂带内.(2).矿床内主要发育矿化类型有磁铁矿化、黄铁
斑岩矿床的形成需要大量含矿流体从其来源的中—酸性岩浆房出溶,运移到合适的沉淀场所并与围岩反应沉淀成矿,它涉及到多过程耦合的复杂成岩成矿作用。以往研究表面,在挤压或伸展构造环境下,含矿流体经一定的导矿构造,在适当的温度、压力、氧逸度等条件下,于岩体或附近围岩中所形成的容矿空间内沉淀并成矿。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通过研究成矿过程中力—热—流耦合的动力学机制以建立定量表征成矿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从而在计算机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为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型铀矿田,其研究历史超过60 年,总进钻深度超过两百万米,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该盆地盖层的主体岩性为早白垩世的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并伴随一部分侵入岩。这两套火山岩是主要的含矿岩石,与铀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近年来,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进展,一批新矿床与矿化点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然而其中关于矿床的成因及其产状等方面也是
热液角砾岩相(筒)是成矿系统中最重要的构造岩相学类型和直接标志.云南东川人占石铜矿区广泛发育与碱性铁质基性有关的岩浆热液角砾岩相和岩浆隐爆角砾岩相,它们沿人占石背斜轴部侵位和分布.在野外详尽构造岩相学编录和分析研究基础上,从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矿化相带划分、成矿期次等方面进行研究.热液角砾岩相带发育于背斜的翼部,侵入岩体的西侧.通过对热液角砾岩详尽的分析研究,将其按照胶结物和角砾成分的分为四类,